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语文课件 > 试卷例题 > 如皋初中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一次阶段质量监测

如皋初中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一次阶段质量监测

2021-03-17 09:44:44 浏览量:

  如皋初中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

  第一次阶段质量监测

  一、 积累与运用(共26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2分)

  A. 凌空(línɡ) 翘首(qiào) 溃退 (kuì) 锐不可当(dānɡ)

  B. 要塞(sài) 解剖(pǔ)  不逊 (xùn) 歼灭(jiān)

  C.埋怨(mán)  浩瀚(hàn) 诘责(jié) 镌刻(juān )

  D.娴熟(xián) 屏息(bǐng) 瞥见(piě) 匿名(nì)

  2.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油光可鉴 眼花瞭乱 待人接物 一丝不苟

  B. 封锁 如梦初醒 深恶痛疾 杳无消息

  C. 杀戳 殚精竭虑 教诲 潇洒

  D. 颁发 泄气 由衷 业己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当改革的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旧的司法鉴定制度时,我国司法鉴定的一个新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B.他自小家里贫困,全靠自己白手起家,打拼出一片天地。

  C.电影《战狼2》预告片中的部分章节对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述。

  D.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2分)

  A.为了防止恶性交通事故不再发生,交警部门对道路交通安全加大了监管力度。

  B.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关键是市场主体要能够承担维护农产品安全。

  C.在古代,马匹的数量之多直接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存亡

  D.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又怎能参与和完成一项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呢?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2分)

  A.《三峡》选自《水经注校证》。三峡在长江上游的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

  B.《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C.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电头、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

  D.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6.根据课文填空。(10分)

  (1)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2)征蓬出汉塞, 。 (王维《使至塞上》)

  (3)《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句子是: , 。

  (4)《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诗句是: , 。

  (5)崔颢《黄鹤楼》表现游子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6)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7.名著阅读(6分)

  (1) 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2分)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2)阅读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回答后面的问题。

  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如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① 材料中所说的“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是哪两个人发动的?(2分)

  ② “这场军事政变”的动机是什么?(2分)

  二、阅读理解(54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8-9题。(6分)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宋成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8.这首词按照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三个时期在歌楼、客舟、______听雨的不同心情。(2分)

  9.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的画面,并说说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17分)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年终考核地方官的治绩),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塘)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10.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每句断一处)。(4分)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今子治而乱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2)亲戚畔之( )

  (3)晏子对曰( ) (4)景公乃下席而谢之( )

  1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2)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13.甲文中孟子首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然后运用 论证,列举 和 的例子,从攻城守城两方面论证了论点,最后强调人心向背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3分)

  14. 乙文中,晏子最初治理东阿的方法体现了甲文中孟子的治国思想,请简要分析。(2分)

  阅读下文,完成15-17题。(13分)

  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

  蒋 勋

  ① 。

  ②少年的时候,有诗句陪伴,可以一个人躲起来,在河边、堤上、树林里、小角落里,不理会外面世界轰轰烈烈发生什么事。也可以背包里带一册诗,或者,就是一本手抄笔记,或者就是脑子里背诵记忆的一些诗句,也足够用。可以一路念着,唱着,一个人独自行走天涯海角。

  ③有诗就够了,我年轻的时候常常这么想。行囊里有诗,口中有诗,心里有诗,四处流浪,很狂放,也很寂寞。

  ④相信可以在世界各处流浪,相信可以在任何陌生的地方醒来,大梦醒来,或是大哭醒来,满天星辰,可以和一千年前流浪的诗人一样,醒来时随口念一句:今宵酒醒何处?无论大梦或大哭,仿佛只要还能在诗句里醒来,生命就有了意义。

  ⑤少年时候,有过一些一起读诗写诗的朋友。现在也还记得名字,也还记得那些青涩的面容,笑得很腼腆。读自己的诗或读别人的诗,都有一点悸动,像是害羞,也像是狂妄。

  ⑥后来星散各地,杳无音信,心里有惆怅唏嘘,不知道他们流浪途中,是否还会在大梦或大哭中醒来,是否还会狂放又寂寞地跟自己说:今宵酒醒何处?

  ⑦我习惯走出书房,在生活里听诗的声音。

  ⑧小时候,听街坊邻居闲聊,常常出口就是一句诗:虎死留皮人留名啊。那人是街角捡字纸的阿伯,但常常出口成章,我以为是字纸捡多了也会有诗。邻居们见了面总问一句:吃饭了吗?也让我想到乐府诗里动人的一句叮咛:上言加餐饭。生活里,文学里,“加餐饭”都一样重要。

  ⑨有些诗,是因为惩罚才记住的。在惩罚里大声朗读: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朗读是肺腑的声音,无怨无恨,像天山明月,像长风万里,那样辽阔大气,那样澄澈光明。诗句让惩罚也不像惩罚了。

  ⑩小时候顽皮,一伙儿童去偷挖地瓜,被老农民发现,手持长竹竿追出来。他一路追一路骂,口干舌燥,追到家里,告了状。父亲板着脸,要我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惩罚。背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时,我好像忽然读懂了杜甫,在此后的一生里,记得人在生活里的艰难,记得杜甫或老农民,会为几根茅草或几块地瓜,唇焦口燥地追骂顽童。

  ⑪我们都曾是杜甫诗里欺负老阿伯的“南村群童”,在诗句中长大,知道领悟和反省,懂得敬重一句诗,懂得在诗里尊重生命。

  ⑫有诗,就没有了惩罚。苏轼总是在政治的惩罚里写诗,越惩罚,诗越好。流放途中,诗是他的救赎。

  ⑬家家户户门联上都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那是《诗经》的声音与节奏。

  ⑭在一个春天走到江南,偶遇花神庙,读到门楹上两行长联,真是美丽的句子:

  风风雨雨,寒寒暖暖,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⑮那一对长联,霎时让我觉得骄傲,是在汉字与汉语的美丽中长大的骄傲,只有汉字汉语可以创作出这样美丽工整的句子。平仄、对仗、格律,仿佛不只是技巧,而是一个民族传下来可以进入“春天”,可以遇见“花神”的通关密语。

  ⑯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

  15.请为文章补写一个总领全文的简短开头。(字数在15字以内)(2分)

  16文章第⑦段说“我习惯走出书房,在生活里听诗的声音”,下文写了“我”在哪几种生活情境中“听诗的声音”?请简要概括。(3分)

  17.第⑫段中“有诗,就没有了惩罚”有何含义?(4分)

  18.“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这是作者读诗的深切体验。在你心中,什么是美的钥匙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简述。(4分)

  阅读下文,完成19-21题.(18分)

  桃之夭夭

  ①家的屋后,有几棵大李子树,还有几棵海棠树,北窗外不远处还有一棵桃树。

  ②桃树开花的时候,北窗就被桃花挤满了。这样的美景,并没有谁多看一眼,那一树妖娆的桃花,自顾自开着,家里的大人孩子也自顾自忙着,等桃花谢了,我的目光在北窗外停留的时间反而多了起来。 那些绿茸茸的桃子,比粉红的桃花还要耐看。桃花简单,一眼就看清楚了。但层层叠叠的桃叶和藏身其间的桃子,则让桃树进入了一个神秘时期。这时的桃树,有了景深,成为一个神秘通道的入口。

  ③我不知道这棵桃树长在我家北窗外有什么不对,我一出生桃树就在那里,我没出生呢,桃树也在那里。我看见桃树,就像看见后院的大李子树、海棠树,看见前院的柳树、樱桃树,它们是我家的一部分,和那三间草房子,构成了我的童年世界。

  ④长大了才知道,在北纬43度,桃树是不能存活的,至少是不能过冬的,可我家的桃树存活了,并且过冬了。现在看来,那棵桃树真是我童年世界里的一个奇迹.

  ⑤这个奇迹是父奈一手创造的。桃树生长在关里比较温暖的地区,我父亲感到东北太冷,他不想把孩子生在这么冷的地方,但是父亲又没有迁徙的能力。他就让一棵温暖地区的果树迁徙了,让一棵桃树来到我们的家园。我的父亲通过一棵桃树迷惑了我,我不记得童年有多冷,只记得那些在冰上的游戏,记得春暖花开,记得桃子甘甜。我的童年,比别的孩子多出了一种生活的滋味。

  ⑥父亲的桃树有着特殊的造型:它所有树枝都朝向西方,树身像被强劲的东风压得抬不起头的样子。桃树是弯着腰的,然而这一切都和东风没有关系.这里厉害的不是东风,而是西北风。如果桃树是因为环境而弯腰,那么它应该向东南弯腰才对。这棵桃树是向东南弯腰还是向西北弯膜,由我父亲说了算。我曾亲眼看到父亲是怎么对待那棵桃树的。

  ⑦父亲用草绳把桃树一道一道地捆好,然后在树的下面挖坑——父亲总是习惯在树的西面挖坑——然后把捆好的桃树一点一点地压到那个土坑里去,然后我父亲就开始往树上填土,直到把整棵树埋迸土里。父亲总是在秋天把桃树从头到脚埋到土里。这等于给桃树穿了一件大棉袄。等冬天来了,大雪一层又一层边把桃树的土包盖住,这等于在棉袄的外面又给桃树穿了一件貂皮大衣,让一棵树钻进土里冬眠,这是父亲的思维,我不知道还有谁会这么做。

  ⑧第二年的春天,在某个风和日丽的上午,父亲会小心地把睡了一个冬天的桃树从土里挖出来,摇落树枝上的土,再把土坑填平。这时我才明白,秋天的埋树是为了让桃树度过东北寒冷的冬天,李子树、海棠树、杨树、榆树……几乎所有的树,都不用埋,都能过冬,只有那棵桃树,冬天需要在土里冬眠,春天,父亲又把它从泥土中唤醒。那弯腰的桃树,照常开花、结果。我想天底下可能只有我的父亲有这样的耐心和智慧,饲养一棵这样娇贵的桃树。

  ⑨桃子成熟的时候,每年都要丢失一些桃子。几次之后.我妈有了对策,她赶在别人来摘桃子之前,在傍晚的时候,摘下一整筐桃子。那些桃子大部分还是绿的,但成熟了。那是我此生吃过最好吃的水果。在我们家,判断桃子成熟与否,不看桃子是否红了,而是用手一捏,软的就是成熟了,有谁吃过还绿着却己熟透的桃子?那种甜,是不可以描述的。

  ⑩每年的秋天,我家的北窗台上,会摆着一排排粉红色的桃核,那是我和姐姐放在那里玩的,等它们在风里干透了,互相磕碰的声音非常悦耳。

  ⑪在桃树还繁花似锦的时候,我的父亲却死了。父亲死在一个春天,那棵桃树在父亲己不在人间的那年春天,仍忍住悲伤,顽强地把桃花开了出来。秋天,在那个没有了我父亲的秋天,桃树仍忍住悲伤,把桃子挂满枝头,那年的秋天,我吃到的桃子依然是甜的,依然是好吃得无法描述,依然有一排粉红色的桃核摆在北窗台上,进出的风吹拂它们……

  ⑫我不知道那年秋天的桃子,是我最后的桃子了。

  ⑬冬天的时候,我来见桃树仍站在北窗外的寒风里,几片红色的叶子在抖动。下雪了,桃树上挂满了雪花;起雾了,桃树上挂满了冰花。

  ⑭第二年春天,李子树开花了,樱桃树开花了,海棠树开花了,父亲的桃树终于没能忍住悲伤,它一朵花也不肯再开了。

  (选自《2018年中国散文精选》,有刪改)

  19.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20.说说你对第⑤段划线句的理解.(4分)

  21.请对第⑧段加点词“饲养”进行赏析。(4分)

  22.文章最后一段有哪些作用?请联系全文探究。(6分)

  三、作文(60+10分)

  23. 有人说:“我们从小到大,每天的日常,更像散文,这一颗那一粒,要捡起来,仔细看,原来真是有不少的明亮。”是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犹如一束光,明亮着我们的眼,也明亮着我们的心。

  请以《记忆中的那束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700字;

  (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第一次月考答案

  1.C 2.B 3.C 4.D 5.C

  6.山山唯落晖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鸢飞戾天 经纶世务

  7.(1)C (2)张学良 杨虎城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8.时间,僧庐。

  9.画面:客船上,一个壮年男子听着雨声,望着江面,看见江面开阔,云脚低垂,一只失群孤飞大雁在西风中哀鸣。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孤苦漂泊中悲凉哀伤的思想感情

  诗歌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至暮年,两鬓斑白,独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似乎总是那样的无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随那窗外的雨,在阶前点点滴滴直到天明。

  10.环而攻之而不胜 今子治而乱

  11.国防 同“叛”背叛 回答 道歉

  12.(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百姓都归顺他。

  (2) 景公迎上来祝贺晏子说:“您治理东阿很好啊!”

  13.举例 占尽天时攻城不胜 占尽地利守城失败

  14.甲文中孟子治国思想是施行仁政,笼络民心。乙文中晏子把恩惠惠及百姓,百姓中没有挨饿的,可见他以民为本。

  附翻译:晏子治理东阿三年,齐景公召他来并责备他说:“我认为你还可以,才让你去治理东阿;如今(谁知东阿)却被你治理得混乱不堪。你退下去自已仔细反省吧,我要对你进行大大地责罚。”晏子回答说:“臣子我请求改变方针和办法来治理东,如果三年后还治理不好,就让我为此事而死。” 景公答应了他。这样,到了第二年年终朝廷考核地方官政绩(进行表彰)时,景公迎上来祝贺晏子说:“您治理东阿很好啊!”晏子回答说:“臣子我从前治理东阿,不听从私人请托,不接受财物送礼;水泽池塘的鱼,全用来使贫苦百姓受利。在这个时候,百姓没有挨饿的,可是国君您反倒怪罪我。如今我治理东阿,听从私人请托,接受财物送礼,加倍征收赋税,少上交给国库。水泽池塘的鱼,交给权贵人家。在这时候,挨饿的百姓已超过半数了,国君您反倒迎接我、祝贺我。臣我很愚蠢,不能再去治理东阿了,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给有才能的人让路。”晏子说罢,拜了两拜,景公于是离开座位向晏子道歉说:“您再去治理东阿吧。东阿,东阿,是您的东阿,我不再干预了。”

  15.示例:①我喜欢诗,喜欢读诗、写诗。②我喜欢诗,喜欢与诗相伴的时光。③我爱在生活中读诗、听诗。④美好生活不能没有诗。

  16.示例:(1)在街坊邻居闲聊间听诗。(2)在惩罚里听诗。(3)在门联、门楹上听诗。

  17.示例:因为在惩罚中我感受到了诗歌之美,懂得了领悟与反省,懂得了敬重生命,有了精神寄托,懂得了应该持有豁达的人生态度。

  18.示例:①我认为,音乐是美的钥匙。音乐能让人在浅唱高歌中放飞心灵,获得美的享受。②我认为,书法是美的钥匙。在横竖撇捺的书写中,我感受到了流动的美,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19.勤劳:冬天把整个桃树埋进土里,春天再挖出来,不辞辛苦。有耐心:精心侍弄娇贵的桃树.。充滿生活智慧:让桃树钻进土里冬眠。关爱孩子,丰富孩子的秩牢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奇迹般的温暖。

  20.表层:我比其他的孩子在童年生活方面多了冰上的游戏,春暖花开,桃子甘甜。深层:我比別的孩子多了父爱的滋味,表现了父亲爱护孩子、生活智慧、勒劳耐心,为孩子创造了一个有滋有味的童年生活。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于父亲的赞美感激,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父亲营造的童年生活的怀念。

  21.比喻,“饲养”指对动物进行培育与照料,这里把桃树比作动物。写出了父亲对桃树的精心呵护。表现了父亲的耐心与智慧,表达了父亲对桃树的喜爱,作者对父亲的赞美。

  22.对比,拟人,写出了第二年春天李子、楼桃、海棠开花,但桃花一朵花也不再开:突出表现了桃树因父亲过世、无人照顾而死去,侧面体现了父亲的精心呵护、耐心智慧、慈祥关爱孩子;表达了作者对桃树死去的伤心与怀念,对父亲的赞美,对父亲离世的悲伤与怀念,对有桃树相伴的童年生活的怀 念;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升华主旨,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23.作文略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