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物理课件 > 初二 > 初二物理课件第一章

初二物理课件第一章

2021-02-02 16:54:05 浏览量:

  理想是一个深渊,从跳下那一刻起,就逼迫你奋力搏击。要么,大鹏展翅,扶摇而上;要么,石沉渊底,再无声响。下面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初二物理课件第一章。
 

初二物理课件第一章

  (一)知识目标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1.测量

  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现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2.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单位换算:1m=1000 km1m=10 dm1dm=10 cm 1cm=10 mm

  1mm=1000um 1um=-1000 nm

  学生观察课本上的 单位换算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心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

  3.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关于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应给学生以简单的解释。零刻度有磨损的刻度尺,可用没磨损的其他刻度做为测量的起点,这时末端读数与起点刻度数之差,才是被测物体的长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学生对刻度尺比较熟悉,自认为都会使用,实际上在使用中经常出错。因此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现的错误,自觉地纠正,养成按规则要求操作的习惯。

  刻度尺的使用:

  ①测量前先观察刻度尺,看零刻度是否磨损,确定以哪条刻度线做测量的起点;明确最小刻度值,了解应估读到哪一位数字。

  ②刻度尺放置应立在被测物体的面上,不能歪斜。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尺面,并对正观测点。

  ④读取数值时要估读出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

  ⑤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标注单位。

  测量时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是:让刻度尺刻度紧贴被测物体的始、末两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钢尺、木尺)应怎样放置?利用课本图1-6总结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规则:刻度尺应“立”着放正,不能歪斜。(应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测物体表面,学生还不理解这些立体几何术语,改用“立”着的说法。可通过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要求学生按上述放置和视线规则,正确放置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纸条的一个边,看纸条的另一条边靠边那一条刻度线,读取这一刻度的数值,就是纸条的宽。如果要求测量更精确些,则应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这就是刻度尺使用时的估读规则。例如:如图1-——5所测长度27mm,在物理实验中测量长度往往要求更精确些,这就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例如1—5甲中所测的长度要取做27.3mm.这里末一位的3虽然是估读的,并不准确。但是对我们还是有用的。它告诉我们木块的长度在27mm___28mm之间更接近。因此,最后一位是有意义的

  4.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5.误差

  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任何测量都存在着误差。或许有的同学会认为物体的末端恰好对着刻度线,测量的结果应是准确的。其实,任何刻度线都有一定的宽度,“恰好对着刻度线”也是估计的,这时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估读数字是零。(估读数字为“零”,容易被忽视,要提醒学生注意)由此可见,测量中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误差跟错误不同。像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造成的。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

  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如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简单而有效。测量中有时估计偏大,有时会偏小,这样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一、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要求.

  (1)练习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习并练习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积极思考、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

  二、实验器材

  刻度尺、三角板(2块)、铅笔、物理课本、作业本、乒乓球、细铜丝(约30厘米)。

  画有曲线的纸板(曲线长约20厘米)、棉线、硬币、投影片.

  三、主要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了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这节课我们来练习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旧课.

  (1)用前观察刻度尺,并填写在实验报告上.(实验报告后附)

  (2)利用投影片①②③帮助学生回忆正确放置刻度尺、正确读值、正确估读及正确记

  录实验数据.

  2.实验测量.

  (l)测量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长和宽.

  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长、宽并填入实验报告的表格中.

  (2)测细铜丝的直径.

  把细铜丝紧密地排绕在铅笔上若干圈,测出这个线圈的总长,计算出细铜丝的直径,并填入实验报告的表格中.

  (3)测乒乓球直径.

  如何用给出的实验仪器测量乒乓球的直径?请各实验组的同学将自己设计的方案画在实验报告上,并进行测量.

  (4)测曲线的长度.

  如何用结出的实验仪器测量纸板上曲线的长度?请各实验组同学将自己的设计方案简要写在实验报告上,并进行测量.

  3.实验方法小结.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可边巡视边找出测乒乓球直径、测曲线长度的不同方法(不正确的也应找出,以便分析错因),并请学生将实验设计方案画在黑板上.

  (1)取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误差在测量中是不可避免的.减小误差的一个方法是选用更精密的仪器,使测量更接近真实值.但无论多么精密的仪器都是由人来操作使用的,减小这类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以测量作业本长度为例,介绍具体方法:同一位同学、选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作业本,在作业本的三个不同位置,选用刻度尺木同的刻度作为测量起点,分别测量三次本的宽度,再取平均值.即:l=(l1+l2+l3)/3.

  (2)用“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直径.

  细铜丝的直径很小,无法用刻度尺直接测出,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将细铜丝的直径累积起来,测出累积部分直径的总和后,再算出铜丝的直径.

  用这种方法还可以测什么?引导学生答出可测一张纸的厚、一根大头针的质量…….

  (3)用“替代法”测量曲线长度.

  教师请学生叙述利用棉线和刻度尺测量曲线长度的过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用一段棉线与被测曲线重合,然后把棉线放直,量出它的长度就是曲线的长度.

  (4)用“轮转法”测量曲线长度.

  教师请学生叙述利用硬币和刻度尺测量曲线长度的过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用硬币沿曲线的一端滚动到另一端,测出硬币的周长,记下硬币转过的圈数,则:

  曲线长=硬币周长×硬币转过的圈数.

  利用自行车采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测出弧形跑道的长度.

  (5)利用三角板和刻度尺测量球的直径.

  结合学生画在黑板上的实验方案图(一般可找出如图1—3-4、图1—3—5、图1—3—6所示的方案)引导学生分析.

  用图1—3-4的方法测量时,球易滚动,但方法合理.

  用图1—3-5的方法测量时,如果刻度尺的零刻线不在刻度尺的最端点,怎么办?

  用图1—3—6的方法测量时,数据一定准吗?

  结合分析确定较优的方法为图1—3-5所示的方案。图1-3-4适合测一枚硬币的直径,而图1—3-6则为测量错误.如果测圆锥体的高度,也可采用图1—3—5所示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1.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2.在用常规方法测量有困难时,可采用今天学习到的一些特殊方法进行测量.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