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语文课件 > 初二 >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15课)知识导学合集:《人琴俱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15课)知识导学合集:《人琴俱亡》

2021-04-15 09:39:57 浏览量:

  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那么关于语文的试卷列提有哪些呢?以下是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15课)知识导学合集:《人琴俱亡》

  从我国古代小说体裁的形成和发展来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要阶段,出现了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其中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和南朝刘宋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最值得重视。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人琴俱亡》这一课,来管窥一下我国小说幼年时期的样子。

  一.学习目标。

  1.把握文中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2.学习本文通过言行刻画人物的特点。

  3.欣赏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色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学习要点

  基础知识

  1.字音

  猷yóu  笃dǔ  舆yú  掷zhì

  恸tòng  奔bēn丧

  2.释义

  俱:副词,全,都。

  病:文中是动词,生病。注意:古文中的“病”不同于今天的“病”,常指病的很重,一般的病用“疾”。

  笃:(病)重。

  左右:指手下人,身边的人。

  都:总,竟。

  了(liǎo):完全。

  舆:车箱,车。文中指“轿子”。

  素:向来,素来。

  径:直往,径直。

  灵床:停放尸体的床铺。

  调:协调。

  掷:投掷,抛郑,扔。

  恸:痛哭。

  卒:文中指“死”。成语“卒章显志”中“卒”为“完,结束”的意思。

  3.辨析

  ┏sāng____     ┏tiáo____

  丧 ┫        调 ┫

  ┗sàng____     ┗diào____

  4.句型

  何以都不闻消息?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表示疑问的常用句型。

  5.补充下列句中的省略成分。

  子敬素好琴,(子猷)便径入坐(子敬之)灵床上,取子敬(之)琴弹,(然)弦既不调,( 子猷将琴)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子猷)亦卒。

  6.下列句子红色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亡羊补牢        ┏语时了不悲

  A ┫           B ┫

  ┗人琴俱亡        ┗食不语,寝不言

  ┏此已丧矣        ┏子敬素好琴

  C ┫            D┫

  ┗便索传输来奔丧     ┗取子敬琴弹

  答案:B

  课文理解

  1.试分析概括一下本文的结构内容。

  明确:

  本文记叙了王子敬死后,王子猷不顾病体去奔丧,并悲痛至死的故事,反映了兄弟两人至深的感情。

  全文共两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写子猷奔丧。先交代兄弟二人皆病重,子敬先死。由于久没有子敬的消息,子猷推断弟弟已经不在人世,于是急忙去奔丧。

  第二部分(2)写子猷恸绝。子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哀悼弟弟。由于不胜其哀,“月余亦卒”。

  2.文中第一段中,王子猷猜到弟弟已经去世,为什么“语时了不悲”、“都不哭”?

  参考:

  是因为他自知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

  3.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明确:

  语句有:“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了不悲”“都不哭”“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和“恸绝良久”“月余亦卒”,都表现了子猷对弟弟的兄弟之情。

  “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反映了王子猷极度悲伤的心绪。

  三.迁移练习

  阅读《孔融妙对》,解答文后问题。

  孔融妙对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②,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③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④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⑤,是仆与君奕世⑥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⑦后至,人以其语语⑧之。韪曰:“小时了了⑨,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注释】①孔文举:即孔融,孔子后代,自小聪慧,官至大中大夫,后为曹操所杀。②司隶校尉:官名。③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俊才,有才华的人。清称,指清流,有声望的官僚士大夫。中表,指表兄弟姐妹。④吏:指门官。⑤师资之尊:师生之谊。指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礼”的经历。⑥奕世:累世,世世代代。⑦陈韪:人名。⑧语语:前者读yǔ;后者读yù. ⑨了了:聪慧。⑩踧踖(cù jí):恭敬不安的样子。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乃通                 乃:________

  (2)时李元礼有盛名            时:________   盛:________

  (3)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     诣:________

  2.比较下面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1)我是李府君亲              是:________

  (2)是仆与君奕世通好也           是:________

  (3)人以其语语之           (前)语:________(后)语:________

  3.与“人以其语语之”的“以”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B.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以沛公言报项王。

  4.将“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实,回答陈韪的话语也不一定只此一种。如果考虑到不让他“踧踖”这一要求,怎么回答比较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才        (2)当时   大     (3)拜见

  2.(1)系词,表判断。  (2)这样看来,因此   (3)话语   告诉

  3.B

  4.李元礼和客人们对他的回答都感到惊奇。

  5.略。

  [课外拓展]

  关于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刘义庆(403—一444),彭城人,文学家。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袭封临川王。《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刘义庆撰。原书名《世语》,后人为避免与刘向所叙《世说》混淆,便在题名下增字以示区别,唐时称《世说新书》,北宋时通行的本子都叫《世说新语》。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

  魏晋时品评人物的风气盛行,名士们崇尚清谈,饮酒吃药(“五石散”),生活不修边幅,有的故作旷达,矫情做作,有的纯属消极颓废,玩世不恭,这些在《言语》《品藻》《任诞》等篇中都得到反映。《汰侈》和《俭吝》篇对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残暴、贪婪的本质有所揭露。《世说新语》也赞扬和称颂一些具有高尚品格的人物,如不肯阿附权贵而终遭杀身之祸的嵇康(《简傲》《雅量》);不畏强暴、忠于友情的荀巨伯(《德行》);批评清谈误国,主张“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 (大敌当前,应人人为国出力)的王羲之(《言语》)等等。此外,勇于改过自新的周处(《自新》),不信鬼神的阮宣子(《方正》),以及《巧艺》《术解》等篇中提到的能工巧匠、医生、画家、音乐家等等都应予以肯定。

  《世说新语》的语言以精练含蓄、隽永传神见长。作者善于以小见大,即事见人,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个性。

  《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成为诗文和小说、戏剧的典故和题材,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新亭对泣、口若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等。

  《世说新语》部分文章欣赏

  德行第九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 ,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 命。”

  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

  德行第十一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简傲第十六

  王子猷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咏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自新第一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巧艺第十三

  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怎样学习文言文

  一、顺畅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

  有的字有两个以上的读音,先要弄清读什么音时是什么意思,结合句意,确定读音。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中“遗”字,在句中是“给予”的意思,因此应读wèi。读准通假字的字音。例如甲字与乙字通假,甲字就读乙字的音。像“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通“增”,就应读zēng。再有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保留了古音,例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说”,应读yuè。文言文中,有的字用改变读音来表示词义和词性有了变化,遇到这类现象应按变化的读音诵读,像“谨食之,时而献焉”中的“食”,表示“喂养”的意思,这时应读作sì。

  2.读好停顿。

  有些文言语句,首先要弄懂句子的意思,才能读好句中的停顿。例如“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这句中“狼洞”不是现代汉语的偏正结构的名词短语,不能连读,应读成“一狼/洞其中”。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句,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边也应稍作停顿,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读时应读成“夫/大国,难测也……”。

  二、通假字、词类活用

  通假字的读音有两种情况:一是通假字和本字读音不同,要按本字读音读。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通“无”,读“wú”。另一种通假字和本字读音相同。如《岳阳楼记》中“百废具兴”,“具”和“俱”读音相同都读jù。对通假字的字义要按本字意义理解。

  词类活用指的是有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而变成的别的词性。判断一个词是否是活用,要看它处在什么位置上。如:“愿为市鞍马”中,“市”原是名词,意思是集市。由于它在动词谓语位置上就活用为动词“买”句子译做“愿意为此买鞍马”。

  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是另一个意义,这就叫一词多义。

  理解多义词,要了解其在古汉语中的词义,并且结合语境去判断它的含义,特别是要注意在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多作积累。

  古今词义的变化,分几种情况:

  ①有的古今词义相同。有少量的词,几千年来词义没什么变化。例如:人、土、星等。

  ②大多数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如:“牺牲”的古义是“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如《曹刿论战》中的命“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而现在的意思是“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

  ③还有一些词古今词义相差不大,要特别注意,防止用现代的词义理解文言文意义。例如:“绝境”古义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指“无出路的困难境地”。

  四、了解文言文的一些主要句式

  了解文言句式,可以准确了解课文内容,不必死背概念。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个判断句,译成现代文,应加判断动词“是”,“陈胜是阳城人。”有的判断句没有“……者……也”的标志,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则”表示判断,可译成“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表示否定判断用“非”来表示,如“宴酣之乐,非丝非竹。”文言中表达疑问的句式,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前,形成动宾或介宾倒装。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就要译成“凭借什么作战?”“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文言中表示被动的句式,有的借助介词“于”,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又如省略句式,在文言中也是常出现的,了解这些文言句式,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五、了解文章大意

  1.学会利用注释。

  课文下边的注释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大部分的是字、词、短语,乃至句子的解释,主要是对语言的注释。了解了这些注释的内容,再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就能基本了解了课文内容。还有一小部分注释,涉及到人、地、物等名物的注释,也是我们了解课文内容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不容忽视。例如《愚公移山》中涉及到的一些地理位置的名词,像“冀州”“河阳”“豫南”“汉阴”“渤海”“隐土”“朔东”“雍南”等,不了解这些地名的注释,就会影响对愚公移山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的理解。但是,对这一部分的注释不要求死记硬背,能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就够了。

  2.了解一点文言知识。

  文言文多是单音词。这一点同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词不同。了解了文言文语言的这一特点,对读懂内容大意以至熟读课文都是很有用的。

  古今词义明显的变化。由于年代久远,文言文中一些词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发生了变化。不了解这样的特点,了解课文基本内容也会遇到困难。例如,一些词的意义扩大了,像“江”、“河”,文言文中多指“长江”、“黄河”。还有一些词的意义缩小了,像“金”,古代泛指金属或兵器,现在一般仅指金子。然而,阅读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的还是古今词义发生了比较明显变化的词。结合句意和上下文弄懂这样词的意思,无疑对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翻译文言文可采用“对、换、留、删、补、调”多种办法。

  1.对,就是一对一的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双音词。如《曹刿论战》的开头:“十年春,齐师伐我。”译成(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让它符合白话文的语言特点。

  2.换,就是用现代的词去替换相应的古代的词。如《曹刿论战》中的“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把句中的“未”换成“不可能”,把“弗”换成“不会”。译成:小恩小惠,不可能遍及民众,所以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3.留,文言文中的地名、人名,不必解释,翻译时直接保留就行了。如《醉翁亭记》中“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译成:修建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

  4.删,就是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如《曹刿论战》中的“夫战,勇气也”句中的“夫”是发语词,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就可删去;打仗,靠的是勇气呀。就行了。如果译成“大丈夫打仗”就与原文不符了。

  5.补,是经常要使用的。文言文中省略的部分,根据需要补上,有时补上的内容要用括号括起来。比如《捕蛇者说》中的“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译成:(这种蛇)触及草木,(草木)都会枯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谁(能够)抵挡得了的。

  6.调:就是把词序换成白话文习惯的顺序。比如《陋室铭》的最后一句“何陋之有?”就不能翻译成:什么简陋的有?而应该译成:有什么简陋的呢?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