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语文课件 > 初二 > 八年级语文教案:时间的脚印

八年级语文教案:时间的脚印

2021-08-06 10:45:11 浏览量:

  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下面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八年级语文教案:时间的脚印。

八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的脚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法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欣赏

  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二、作者简介

  陶世龙,男,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文革”中因发表讲述太阳黑子的文章,被定为“影射攻击党”的罪名,1979年取消并恢复名誉。1980年参加中国科协科普考察团赴美国考察,此后致力于科普创作事业,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的研究。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编辑出版了《中华文化纵横谈》。

  现侨居于加拿大之弗利德里克顿(Fredericton)。自行开辟网上新天地——“五柳村”网站,可谓“老骥未伏枥,壮心犹不已”!

  三、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踪迹( zōng ) 装置( zhì )腐蚀( shí ) 沙砾( lì )

  山麓( lù )粗糙(cāo ) 龟裂( jūn )帷幕( wéi )海枯石烂( kū )浑浊( zhuó ) 钟鼎文( dǐng)楔形( xiē )

  四、图片展示

  在山东临朐县山旺由硅藻土沉积而成的其薄如纸的岩层(上图)中,保存着大量古动物和古植物化石,左图为玄武蛙的化石,右为拟银鹊树的叶子的化石。

  这里是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公园,大批恐龙脚印的发现地,层层相迭的岩层,因颜色的差异可以看的很清楚.这是永靖县人民政府2002年2月发布的材料。

  甘肃永靖县的刘家峡恐龙公园,是因在这里多处找到大批恐龙脚印化石而设置,图为其中的一处。

  石头是怎样“烂”掉的

  2200多年以前,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他为了夸耀自己,在他游过的名山胜地,总要叫人在石头上刻一篇颂扬自己的文字。他以为石头是永远不会烂的,他的丰功伟绩可以永远让后人知道。但是到现在,这些石碑只剩下了山东琅玡山保存的断片,断片上的字迹也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  许多古碑都是这样,愈是古老,那上面的字迹愈是模糊。有些古老的石头建筑物,方方的石柱却变成了浑圆的。

  原来石头也会慢慢“烂”掉的。

  我国山西云岗石窟建成后经过一千几百年,风化现象严重,由于人类活动对空气和水的污染,还正在使风化作用加速进行。

  五、朗读课文,理清结构

  一、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引申到自然界中,总启下文,引出文章要说明的对象:岩石是怎样被自然界中的各种因素改变着,由此记载下时间的。)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开启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这个独句段总括了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历程。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承上启下,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的。)

  以上哪几句可以作为划分全篇段落的标志?根据作者行文思路,拟出结构提纲。

  1,3,4句。

  (一)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

  1、岩石的毁灭与新生

  (二)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 2、岩石保留的历史痕迹

  3、岩石对历史发展的见证

  (三)读懂大自然记录,造福人类。

  说明顺序:

  时 一.岩石能记录时间

  间 毁灭和新生

  的 二.岩石怎样记录时间

  脚 保存历史痕迹

  印 三.读懂岩石造福人类

  逻辑顺序:由浅入深,说明事理。

  第二课时

  六、合作探究

  1、你能根据书上的内容概述“石烂”的过程吗?岩石经受着哪些方面来的“攻击”?又是怎样形成新的岩石的?(8-19节)

  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的“攻击”。

  山崖裂缝——崩落(碎石,沙砾,泥土)——旅行——沉积——堆压形成新的岩石。

  岩石的毁灭(见PPT)

  岩石的新生

  岩石由毁灭到新生的过程:

  风化——崩落——碎石——沉积——新生

  小结:每一厘米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大约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

  2、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20-22)

  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 运动等方面去思考。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3、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23-27)

  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28-30)

  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5、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31-32)

  增加知识 找寻宝藏

  七、揣摩语言

  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请同学们就此思考、讨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学生所举例句不作限制,只要分析得有理有据即可。

  (1)准确性、严密性。

  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这里如果去掉“据计算”、“大约”,就大武断,而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科学方法再精确也毕竟是推测而不能确知,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语言准确、严密。

  (2)生动有趣。

  ①拟人化写法的大量运用。

  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狂风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如此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岩石不堪众多因素的“攻击”慢慢“烂”下去的“痛苦”。

  ②比喻形象贴切。

  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帚扫过地面,足见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③有些词语引人兴致。

  如“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俨然智者打开了有趣故事的大门。“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更让人感到亲切,“海枯石烂”常被人用来表达深厚的情谊永远不会改变,此处则让人浮想联翩,更急切想读下文。说明的内容告一段落,在进行整体总结之前写道:“瞧!”仿佛拉了一段家常,在结束前提醒读者,本文前面说明了什么,后面还有什么需要说明。

  讨论:大自然中还保存了哪些时间的记录?

  八、拓展延伸

  学完这篇课文,你是否对岩石有了更深人的了解?试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首小诗,抒发一下你的感受。

  石头为什么会烂呢?

  几十年前,在列宁格勒博物馆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1843年帝俄时代从埃及搬来的两座人面狮身石像,身体变得愈来愈“瘦弱”了,它们原来在埃及住了好几千年,身体却一直是很结实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科学家诊断,原来是列宁格勒的气候不适宜远方的客人居住。

  石像受不了列宁格勒潮湿的空气。潮湿的空气中含有很多水分,水联合了氧气和二氧化碳,一齐来向石像进攻,把石头中的一些物质溶解了,使另一些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这样,石像内部的结构,就变得愈来愈疏松了。

  石像还害怕列宁格勒的寒冷。它的身上有无数缝隙。冬天,漏进缝隙里的水就冻成了无数的小冰碴。水冻成冰,体积要增大1/11。小冰碴只好用力往外伸张自己的身体,这个力量可不能小看,能使指头尖大的面积上受到2500千克的压力!这样就把缝隙愈挤愈大,使石像变得更加疏松了。

  “病根”找出来了,科学家就“对症下药”,给两位客人全身涂满油脂,把缝隙全都堵死,不给空气和水分有进攻它们的机会。从此,两位客人的身体才没有继续坏下去。

  这么说,在气候干燥温暖的埃及,石像是不是就永远不变呢?不,在大自然里,没有永远不变的东西。埃及的石像一样在变,只不过变得慢一些罢了。经过了几千年,那里的石像,面貌也已经模糊了。那里的金字塔高度也减低了。

  埃及虽然气候干燥温暖,却有冷热的变化,而只要有冷热的变化,石头就会受到破坏。

  石头传热是很慢的,不像钢和铁,这头一烧,那头很快也变热了。所以,人们一向用钢和铁做锅子,而不用石头做锅子。

  白天,太阳出来,把石头的表面晒热了,

  表面的热迟迟地传不到石头里面去,里面就比外面冷。等到表面的热传到里面去的时候,太阳下山了,空气变冷了,石头表面也变冷了。这时候,里面的热又迟迟地传不到外面来,里面又比外面热。

  铜和铁会热胀冷缩,石头同样会热胀冷缩。

  白天,石头表面热,要膨胀,里面冷,要收缩;黑夜,又反过来,石头表面冷,要收缩,里面热,要膨胀,就这样,一部分要胀,一部分要缩,拉来扯去,日子一长,多大的石头也会给拉扯碎的。

  石头还受到生物的进攻。

  石头虽然很坚固,却斗不过一粒小小的树种。树种能在石头的裂缝中发芽生长,树根长大的时候,对石头的裂缝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就像用铁锤向裂缝中敲进了一个楔子,能把石头的裂缝挤大。树根和苔藓类植物还能分泌出一种有机酸,和石头中的物质起化学变化,迫使石头分裂。

  石头进攻的,科学家把它们的联合进攻叫做“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的攻击下,没有不“烂”的石头。

  许多小动物也是石头的破坏者,它们有的在石头上打洞,有的叮在石头上生活。

  生物死后,尸体也能分解出有机酸,迫使石头分解。

  这许多破坏者常常是联合起来向石头进攻的,科学家把它们的联合进攻叫做“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的攻击下,没有不“烂”的石头。

  九、布置作业

  1、请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首小诗。

  2、完成《作业本》。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