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语文课件 > 试卷例题 > 2021-2022学年福建省厦门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部编版)

2021-2022学年福建省厦门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部编版)

2021-03-19 10:38:13 浏览量:

  语文考试确实是复杂多变的,五年级的学生除了要掌握好课本的知识,还要多熟悉各种类型的语文试题,将常见的题型以及答题方法技巧归纳好。以下是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

  (2)亭亭山上松,   。(刘桢《赠从弟(其二)》)

  (3)   ,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4)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5)   ,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6)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7)   ,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8)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9)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以“   ,   ”写黄昏时的生动图景。

  2.(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组组照片让同学们感到节约的重要意义,倡议同学们切忌不要浪费粮食。

  B.法国作家福楼拜家的客厅里常常回荡着响亮爽朗的笑声和真挚深情的眼神。

  C.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促进亚洲文明交流开辟了一条新路。

  D.由于猪肉的成本持续上升,使消费者不得不调整菜谱,转而选择其他肉类。

  3.(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近日,沈阳故宫邀请辽宁40余位非遗传承人展示售卖非遗项目产品,让更多公众“发现辽宁之类,感受辽宁之好”。刘瓷、满绣、核雕……个个巧妙绝lún① (A.伦 B.轮)的艺术品,一项项【甲】 (A.精湛 B.精密)的技艺让观众【乙】 (A.拍案而起 B.拍手叫绝)。但这些艺术品和技艺正逐渐从日常生活中淡出。

  “钟氏刻瓷技艺”传承人钟立维对这濒临② (A.pín B.bīn)灭绝的技艺十分担忧:“守艺难,我怕坚守近50年的技艺失传。”当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们渐行渐远,该如何【丙】 ,需要展开一场现代与传统的对话。

  (1)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①

  ②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两处。(只填序号)

  【甲】

  【乙】

  (3)下列三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创新、活化技能,设计并开发具有市场需求的非遗文创品

  ②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唤起关注和自觉意识

  ③打通销售渠道,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反嘴非遣保护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二、阅读(70分)

  4.(6分)课内古诗阅读,完成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钱塘湖春行》描写西湖暮春景色,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留恋。

  B.《采桑子》描写杭州西湖春景,传达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慷慨情怀。

  C.两首诗均运用修辞等细腻的写景手法,读来令人感叹诗人细入毫芒的观察力。

  D.两首诗均以高超的诗笔,描写兼抒情议论,从自然美中提炼出深刻的哲思美。

  (2)两首诗都写春光之美,却美而不同。请结合诗句,简析两春景特征的不同之处。

  5.(16分)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甲】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傍竹石蒙翳①,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予欣然停舆②听,久之而去。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搏若噬,不可名状。复有泉出乱石间,曰白云泉,线脉索络,下坠于沼,举瓢酌尝,味极甘冷。泉上有亭,名与泉同。草木秀润,可荫可息。过此,则峰回磴盘③,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于龙门。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广石覆之如屋。既入,则凛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

  ﹣﹣节选自高启《游天平山记》

  [注释]:①蒙翳:遮蔽。②與:借指车。③磴盘:石磴盘曲。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①互相轩邈

  ②蝉则千转不穷

  ③予欣然停與听

  ④不可名状

  ⑤复有泉出乱石间

  ⑥遂相引以去

  (2)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断两处)

  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博若噬

  (3)将文中划横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急鸿甚箭,猛浪若奔。

  ②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从甲、乙文中各摘录一句能体现山川美的相对完整的句子,并谈谈此景美在何处。

  6.(22分)记叙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①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但他们的脸,与他们萍水相逢的遇见﹣﹣却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②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

  ③“这个字我不会写,你们谁会?”

  ④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她向全班同学说:

  ⑤“我真高兴,我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

  ⑥我立刻快乐得有如肋下生翅一般﹣﹣我生平似乎再没有出现那么自豪的时刻。如果她不会写“挖”字,那又何妨,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她的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使我忽然间长大了。

  ⑦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

  ⑧“能。”那个胖女人说。

  ⑨“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

  ⑩“啊!”A.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突突,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⑪她说“不敢”两字时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她所敬畏的是什么呢?是尊贵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即有神明”?她的脸,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认,但我每遇见那些无所不为的人,就会想起她﹣﹣为什么其他人竟无所畏惧呢!

  ⑫有一个夏天的中午,红砖人行道烫得人鞋底都要烧起来似的。

  ⑬忽然,我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疲软地靠在一堵墙上,他的眼睛闭着,黝黑的脸扭如一截枯根。他也许是中暑了,需要一杯甘冽的冰水。他也许很忧伤,需要一两句鼓励的话。但满街的人潮流动,美丽的皮鞋行过美丽的人行道,没有人伫足望他一眼。

  ⑭我站了一会儿,想去扶他,但我闺秀式的教育使我不能不有所顾忌,如果他是疯子,如果他的行动冒犯我……B.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自己和别人一样漠然地离去。

  ⑮但他的痛苦却盘踞了我的心,他无助的影子使我陷在长久的自责里。上苍曾让我们相遇于同一条街,为什么我有权漠视他的痛苦?我们并非永远都有行善的机会﹣﹣如果我们一再错过。那陌生人的脸,于我是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

  ⑯对于代数中的行列式,我是一点也记不清了。倒是记得那细瘦矮小貌不惊人的代数老师。那年七月,当我们赶到联考考场的时候,只觉整个人生都摇晃起来。想不到的是代数老师也在那里!他那苍白而没有表情的脸,竟会奔波过两个城市在考场上出现,是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接着,他蹲在泥地上,拣一块碎石子,为特别愚鲁的我讲起行列式来。我焦急地听着,似乎从未那么心领神会过。泥土的大地成为那么美好的纸张,尖锐的利石成为那么流丽的彩笔。

  ⑰那天,很不幸的,行列式没有考,而那以后,我再没有碰过代数书,我的最后一节代数课竟是蹲在泥地上上的,我整个的中学教育也是在那无墙无顶的课室里结束的。事隔十多年,才忽然咀嚼出那意义有多美。

  ⑱代数老师姓什么?我竟不记得了,但他比许多我记得住姓名的人不是更有价值吗?

  (选自《张晓风散文精选》,有改动初中语文工作室)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生活小事中挖掘出促人深思的深意,读来思路清晰,自然温暖,意味深长。

  B.文中多次使用破折号,第⑥段、第⑪段的破折号都起声音延长,语意转换跳跃作用。

  C.第⑩段加点词“这种事”,是指顾客先付买米钱,米店卖家却没有送货的行为。

  D.第⑬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外貌描写,写出那个街边中年人疲惫、虚弱、无助的样子。

  (2)作者提到,与有些人的遇见“像晴空”。请简要概括文中“晴空”般的经历。

  (3)结合语境,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请自选角度,品味赏析第⑩段画线A句子。

  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突突,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罪案。

  ②揣摩第⑭段画线B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自己和别人一样漠然地离去。

  (4)第⑰段有处矛盾:开头写那天“很不幸”,结尾写“那意义有多美”。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矛盾之处的理解。

  (5)改编选文时还没拟题。请从下列A,B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为本文标题,并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A.有些人

  B.萍水相逢的美好

  7.(10分)实用性文本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满目疮痍的莫高窟

  ①莫高窟绵延千年,本具有稳定保存的重要条件。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莫高窟已是满目疮痍。

  ②敦煌研究院保护专业人员经多年调查、监测和研究发现,很多风险因素长期威胁着莫高窟的保存。

  ③首先,莫高窟地处戈壁沙漠,千百年来长期受到风沙威胁,稍有风吹,鸣沙山的流沙就会从崖顶飞泻而下。风沙流侵蚀洞窟圈岩和露天壁画,甚至造成岩体坍塌,风沙一旦进入洞窟,还会破坏壁画和彩塑。

  ④其次,水的入渗和可溶盐也是威胁。莫高窟每年夏季季节性降雨,雨水渗入岩居,溶解岩体中的盐分。可溶盐进入壁画地仗层、颜料层中,导致壁画受潮。待水分挥发后,可溶盐结晶,岩体疏松,壁画损坏。

  ⑤最可怕的威胁是地质灾害。莫高窟建造在沙砾岩体中,且位于甘肃省河西地震区边缘。一千多年的时间,引起莫高窟立面岩体局部垮落、坍塌。

  ⑥另外还有人为破坏,最典型的就是臭名昭著的华尔纳之流剥离壁画、盗窃彩塑的行径。1923年9月,华尔纳一行从西安出发,第一次代表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在中国实地考察。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文物盗窃,他们带上滑壁枪、自动手枪、地图、化学药品以及照相器材。他们相信,只要带回实物的壁画,就能在哈佛大学实验室的帮助下,弄清唐朝壁画名家使用的颜料及其来源,解答艺术史上一些难以捉摸的问题。华尔纳利用特制的化学胶布粘走了26方最为精美的壁画,还盗走了几尊经典的彩塑。

  ⑦严重的人为破坏还有哥萨克士兵在洞窟里的肆意破坏。1922年,北洋政府令新疆督军护送沙俄旧部哥萨克军团,莫高窟曾一度关押了数百名哥萨克士兵。哥萨克军团居然在洞窟里烧火做饭,胡乱刻画,造成了洞窟壁画的毁坏。

  ⑧此外,如果管理不善,旅游对莫高窟也势必会产生很大威胁。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旅游业大发展,游客数量快速递增。2001年超过30万人次,到2016年达到135万人次;2017年比上一年又增加了35万人次,达到170万人次;2018年增至195万人次,同比增长14%;2019年突破200万人次。大量游客进入洞窟参观,使得洞窟内的温度波动剧烈,相对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对洞窟长期保存和游客的健康均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⑨莫高窟最早的洞窟距今已有1653年,最晚的也有七八百年历史。莫高窟是古代中西文化在敦煌交汇交融的见证。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艺术圣地。莫高窟的保护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任重而道远。

  (选自《樊锦诗自述:我心归处是敦煌》,初中语文工作室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莫高窟绵延千年,地处戈壁沙漠,建造在沙砾岩体中,位于甘肃省河西地震区边缘。

  B.华尔纳相信,只要带回实物的壁画,就能弄清中国历朝壁画名家使用的颜料及其来源。

  C.在护送哥萨克军团时,新疆督军在洞窟里烧火做饭,胡乱刻画,毁坏了洞窟壁画。

  D.莫高窟的洞窟距今都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是古代中西文化在敦煌交汇交融的见证。

  (2)第⑧段画横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选择一种分析其作用。

  (3)莫高窟的保护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请结合文本,为保护莫高窟写三条建议。

  8.(10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高铁,指中国境内建成使用的高速铁路,是当代中国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它是世界高铁产业的领头羊,是中国制造的最好名片。中国高铁根据不同地位和服务范围可分为主次干线和支线;根据速度指标可分为时速250千米、300千米和350千米三种级别;根据其他显著特征可细分为城际高铁、山区高铁、合资高铁等。中国高铁有多牛?首先,里程总长1.9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第二,运力强,全国铁路里程超过12万公里,相当于绕行地球三圈,高铁以约1/6的里程承担了的一半以上的运量;第三,成本低,中国高铁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是1.29亿元/公里(时速350公里项目)和0.87亿元/公里(时速250公里项目),而国际上高铁建设的成本大多为每公里3亿元以上。

  【材料二】

  最忙的中国高铁在哪里?谁最爱坐高铁?“图说高铁”揭晓2019年调查数据:

  

 

  【材料三】

  中国高铁主要有车站窗口、售票机和网上购买三种购票形式。网上购票快捷方便,可通过12306APP、微信、美团、飞猪、去哪儿等网络平台购买。打开购买界面,选择出发及到达城市,选择出行日期,点击“查询车票”,选择车次,添加乘车人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提交订单,完成支付即可。以下图示介绍用12306APP购买厦门至北京高铁票流程:

  

 

  (1)下列表述,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高铁是世界高铁产业的领头羊,里程超过12万公里,相当于绕行地球三圈。

  B.2019年春运期间,中国高铁抢票速度最快的三个城市:湖南、北京、四川。

  C.据2019年数据,70后、80后乘坐高铁率较高,80后在热门路线群体中占比超过1/3。

  D.中国高铁成本低,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比国际上的高铁建设成本少了0.87亿元/公里。

  (2)阅读【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中国高铁的优势及运营消费特征。

  (3)王老师计划11月10日7:00早餐后,自行从厦门乘坐高铁出发,于21:30前到达北京。请根据【材料三】,向她说明用12306APP购买本次高铁车票的步骤。

  9.(2分)阅读名著,我们常被鲜明的人物所吸引。请根据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作品阅读材料人物

  《红星照耀中国》“A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A是:

  (人名)

  “B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一丝不苟。”B是:

  (人名)

  10.(4分)请从《红星照耀中国》备选人物中任选一项,用他(他们)的经历印证诗句。

  

 

  三、写作(60分)

  11.(60分)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光”的释义主要有:①照在物体上,使人能看见物体的那种物质,如太阳光、灯光等;②景物,如风光;③光彩、荣誉;④明亮。

  自然的洗礼、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这些自然之光,关爱之光、富有深意之光,滋养着我们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

  请以“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联系自己的生活见闻及体验写作;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正文中如需出现本校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2020-2021学年福建省厦门一中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分析】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1)牧人驱犊返

  (2)瑟瑟谷中风

  (3)仍怜故乡水

  (4)芳草萋萋鹦鹉洲(注意“洲”的书写)

  (5)烈士暮年

  (6)似曾相识燕归来

  (7)萧关逢候骑(注意“萧”的书写)

  (8)庭下如积水空明

  (9)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注意“竞”的书写)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有误,否定不当,将“不要”删去;

  B.有误,搭配不当,“眼神”不可以“回荡”,所以可将“和真挚深情的眼神”删去;

  C.正确;

  D.有误,成分残缺,可将“由于”或“使”删去。

  故选:C。

  【点评】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3.【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巧妙绝lún”写作“巧妙绝伦”,“濒临”的“濒”读作“bīn”。

  (2)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掌握。

  甲处,精湛:精熟深通,某样技艺十分娴熟。精密:精确周密。故应选择A.

  乙处,拍案而起:一拍桌子猛地站起来。形容非常愤慨。拍手叫绝:遇到、听到的人或事超越自已的想像空间,非常的绝妙,情不自禁地拍手称绝叫好。故应选择B。

  (3)本题考查语句顺序。上文“当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们渐行渐远,该如何”说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所以②为首句,接着用排除法,排除ABD三项。故选:C。

  【解答】答案:

  (1)①A ②B

  (2)【甲】A【乙】B

  (3)C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二、阅读(70分)

  4.【分析】《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的七律。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清新,堪称吟咏西湖的名篇佳作。

  《采桑子》描绘了春日的杭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有很的强吸引力。全词从不同侧面描写了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作者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杭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有误,《钱塘湖春行》描写西湖早春景色,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留恋。

  B.有误,《采桑子》描写颖州西湖春景,表达作者对西湖美景(大自然)的喜爱。

  C.正确。

  D.有误,两首诗均以高超的诗笔,描写兼抒情,没有议论,从自然美中提炼出深刻的哲思美。

  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前提下,抓住关键诗句来分析描绘的季节即可。《钱塘湖春行》诗人用“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颔联诗人用“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又用“早莺”“新燕”说明莺燕刚刚从南方飞回。“争”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地情景,准确地描绘出初春的独有风貌,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啄”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燕啄泥草,营造新巢的情景。颈联诗人用“渐”字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春草刚刚萌芽的情形。《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句意: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了一幅淡远的西湖美景。“西湖”的春天是美丽的,“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湖水明净“澄鲜”,白云倒影其中,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答案:

  (1)C

  (2)《钱塘湖春行》的景色特点是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热闹活泼的;比如“争暖树”“啄春泥”写出鸟儿们的活动,“乱花”写出早春百花齐放,生长繁茂,表现出春天的一派生机。

  《采桑子》的景色特点是淡雅、幽静、秀丽的,比如“绿水逶迤”“水面琉璃滑”用静态描写勾勒春天的静谧之美。

  译文:

  钱塘湖春行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举目远眺,但见水面涨平,白云低垂。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好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采桑子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5.【分析】译文:

  【甲】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乙】

  天平山距离城西南从水路走有三十里。我们到了后就弃船坐车,经过平旷的树林和山坞,路边有竹石遮蔽,有泉水藏而不见,只听见类似琴筑发出的清越的声音。我高兴地停下车听,很久还不愿离去。山上有很多怪石,有的像躺着有的像站着,有的像要抓人有的像要咬人,无法一一形容描绘。又有泉水从乱石间冒出,叫白云泉,泉水细如线,如脉,向下流坠入水潭中,用瓢舀来尝尝,那味道极是甘甜清冽。泉水上有个亭子,亭的名字与泉水相同。泉边草木秀丽润泽,遮盖成荫可供休憩。过了这里,则峰回路转,登山的石道盘绕,十步一折,蜿蜒曲折而上,一直到龙门。山崖上有两间石屋:大的可坐十人,小的可坐六七人,都是空旷的石洞穴,有大石覆盖在上面使得石洞像个屋子一样。进入石洞,寒冷森然好像会被压在里面一样,于是互相招呼牵引着离开了。到这里,大概才到山的一半呢。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为: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生长;

  ②句意为: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转:通“啭”,鸟鸣、蝉鸣;

  ③句意为:我高兴地停下车听。欣然:高兴的样子;

  ④句意为:无法一一说出。名:说,说出;

  ⑤句意为:又有泉水从乱石间冒出。复:又,再;

  ⑥句意为:于是互相招呼牵引着离开了。遂:于是,就。

  (2)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可根据句意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山上有很多怪石,有的像躺着有的像站着,有的像要抓人有的像要咬人。因此断句为: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博若噬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语:甚,比。若,好像。句意为: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水浪好像飞奔的马。

  ②句中重点词语:至,到。盖,大概。句意为:到这里,大概才爬到山的一半呢。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文章内容和题干要求,找出能体现“山川之美”的句子,并做分析。甲文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从正面和侧面描写出富春江水清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说明水急;“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说明山高;“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说明山险。乙文中“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这句运用拟声词、从听觉描写,写出天平山泉水清澈,山谷幽静秀美。

  答案:

  (1)①向远处伸展、生长;②通“啭”,鸟鸣、蝉鸣;③高兴的样子;④说,说出;⑤又,再;⑥于是,就。

  (2)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博若噬。

  (3)①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水浪好像飞奔的马。

  ②到这里,大概才爬到山的一半呢。

  (4)①从甲文摘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句运用水中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清晰可见,侧面烘托,描写出富春江水清澈;②从乙文摘录“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这句运用拟声词、听觉描写,写出天平山泉水清越,山谷幽静之美。

  【点评】断句的基本方法:

  1.整体把握语段含意;

  2.尽量分清语段的层次;

  3.从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借助技巧加以判断,前后延伸;

  4.用翻译的方式验证句子间是否意思连贯。

  6.【分析】本文主要写了记忆中的“一个挖掘我自信的女老师”“一个讲诚信的米店女老板”“一个让我陷入自责里需要帮助的陌生人”“一个在考场外教我行列式的代数老师”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那些谦逊、诚信、超出功利,无私帮助自己的,最纯粹、最美好的关爱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ACD.正确;

  B.有误,这两处破折号并没有“起声音延长”的作用;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此题可按“人+事+结果”的模式作答。由第②至⑥段内容可概括为:小学二年级时,遇见一位谦逊、不吝称赞的女老师,让“我”收获自豪、自信;由第⑦至⑪段内容可概括为:遇见一位诚信的米店老板,让“我”懂得敬畏并思考社会中的不诚信现象;由第⑫至⑮段内容可概括为:遇见一位也许需要帮助的街边路人,唤醒自己的反省、恻隐之心;由第⑯段至文末可概括为:遇见一位为学生奔波、耐心讲题的数学教师,感受到真挚的关爱与敬业乐业的品质。

  (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能力。第①题可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着手,“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突突的”是神态描写,写出米店胖女人听到“我”担心她收到钱却没送米时的惊讶之情,可见她诚信经营,有对诚信的敬畏之心。结构上,为下文“但我每遇见那些无所不为的人,就会想起她﹣﹣为什么其他人竟无所畏惧呢”作铺垫。第②题要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理解其语境义并体会人物情感。“扼杀”本义是掐住脖子,使窒息而死。比喻摧残、压制发展中的事物。结合“让自己和别人一样漠然地离去”的语境可知,这里指“我”打消了帮助他的念头,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流露出“我”的忏悔、自责之情。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由“竟会奔波过两个城市在考场上出现,是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接着,他蹲在泥地上,拣一块碎石子,为特别愚鲁的我讲起行列式来”“行列式没有考”可知,“不幸”指的是数学老师用心为“我”讲解行列式,考试时却没有这样的题型。由“想不到的是代数老师也在那里!他那苍白而没有表情的脸,竟会奔波过两个城市在考场上出现”“泥土的大地成为那么美好的纸张,尖锐的利石成为那么流丽的彩笔”等语句可见,“我”被老师敬业的精神、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深深感动,这是“我”美好的回忆,因此产生“那意义有多美”的感受。

  (5)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此题答案不唯一,选哪个标题均可,要说出理由。如选“有些人”,可从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与文章开头呼应,简洁且吸引阅读兴趣等方面谈理由。如选“萍水相逢的美好”,可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点明中心,用词典雅等方面谈理由。

  答案:

  (1)B

  (2)①小学二年级时,遇见一位谦逊、不吝称赞的女老师,让“我”收获自豪、自信;

  ②遇见一位诚信的米店老板,让“我”懂得敬畏并思考社会中的不诚信现象;

  ③遇见一位也许需要帮助的街边路人,唤醒自己的反省、恻隐之心;

  ④遇见一位为学生奔波、耐心讲题的数学教师,感受到真挚的关爱与敬业乐业的品质。

  (3)①这句话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米店胖女人听到“我”的担心时的震惊,表现出她诚信经营和敬畏之心(或:与下文没有敬畏之心的人形成对比),为下文“我”对她的肃然起敬作铺垫。

  ②“扼杀”的本义是掐住脖子弄死,比喻压制、摧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打消去帮那位疲惫、无助的街边路人的念头的残忍,善心被自己克制、摧残与压制;表达了“我”的忏悔、不安、自责之情。

  (4)不矛盾。“很不幸”是指老师千里迢迢地来到考场给“我”讲解行列式这一数学难题,但是考卷上并没有出现这种题型,老师和“我”的努力在分数上没有体现价值;“那意义有多美”是指老师给予了“我”无形的精神财富,他用言传身教让“我”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温暖关爱,敬业乐业的精神,给予用心生活的力量,成为“我”美好的回忆。这看似矛盾之处,从事件表象走进相遇之美,走进人心深处,升华文章中心。

  (5)示例一:我选A,因为“有些人”这个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即是写记忆深处给予自己感动、深思的一些人;“有些人”语言简洁,富有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文章开头呼应,浑然天成。

  示例二:我选B,因为“萍水相逢的美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即是写那些记忆深处给予自己感动、深思的短暂相遇经历;“美好”二字点明了中心,表达了对那些美好回忆的赞美、追念;“萍水相逢”用词典雅,富有文学味,引人入胜,也与文章第一段呼应。

  【点评】在记叙文中标题有如下作用:

  1、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2、点明文章中心思想;3、交代文章写作情感;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5、作为文章的线索。

  7.【分析】第①段表明莫高窟已是满目疮痍,第②段总括威胁莫高窟保存的因素,第③﹣⑧段分别从风沙、水的入渗和可溶盐、地质灾害、人为破坏、旅游业的发展这五个方面说明莫高窟保存受到威胁的原因,第⑨段总结全文,呼吁保护莫高窟。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正确。

  B.有误,原文第⑥段说“弄清唐朝壁画名家使用的颜料及其来源”,并非选项所说的“历朝”。

  C.有误,原文第⑦段说“哥萨克军困居然在洞窟里烧火做饭,胡乱刻画,造成了洞窟壁画的毁坏”,并非选项所说的“新疆督军”。

  D.有误,原文第⑨段说“莫高窟最早的洞窟距今已有1653年,最晚的也有七八百年历史”,并非选项所说的“距今都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

  故选:A。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作用。解答这类问题时,要先根据句中关键词判定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30万人次”“135万人次”等数字表明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上一年又增加”“同比增长”表明句子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说明了随着西部大开发,旅游业大发展,游客数量增长快递,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探究。解答此题时,需结合文章分析的影响莫高窟保护的因素,然后对症下药,提出保护措施。比如,对于风沙威胁,可以多植树种草;对于地质灾害导致的岩体的坍塌,可以进行加固;对于旅游人数过多带来的影响,可以适当控制游客人数。

  答案:

  (1)A

  (2)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举了进入21世纪之后,莫高窟的游客数量,并逐年对比数据,真实准确地突出强调了随着西部大开发,旅游业大发展,游客数量快速递增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真实、准确、科学。

  (3)①植树种草,改善莫高窟周围的风沙环境;②加大资金投入,用高科技防护文物;③定期加固莫高窟窟体,预防岩体垮落、坍塌;④限制莫高窟开放,控制游客人数。

  【点评】说明方法的作用是说明文常考题型之一。解答这类问题时,要先根据句中关键词判定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常考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摹状貌、列图表、引资料。

  8.【分析】本题为以“高铁”为中心的材料阅读题。第一题考查材料信息的筛选与比对能力,第二题考查材料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第三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

  【解答】(1)解答此题可先从材料中找到选项相对应的内容,然后进行仔细地分析、比对,判断正误。

  A.有误,材料中表述“全国铁路里程超过12万公里,相当于绕行地球三圈,高铁以约1/6的里程承担了的一半以上的运量”,可见选项中“中国高铁里程超过12万公里”说法错误。

  B.有误,材料二的图一中显示,2019年春运期间,中国高铁抢票速度最快的三个城市:湖南、湖北、四川。没有“北京”。

  C.正确。

  D.有误,材料中表述“中国高铁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是1.29亿元/公里(时速350公里项目)和0.87亿元/公里(时速250公里项目),而国际上高铁建设的成本大多为每公里3亿元以上”,按最低标准来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比国际上的高铁建设成本少了1.71亿元/公里和2.13亿元/公里。

  故选:C。

  (2)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中的“首先,里程总长1.9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第二,运力强”“第三,成本低”即可得出答案。第二问要求概括中国高铁的“运营消费特征”,也就是概括出高铁票在哪些城市销售量最多,高铁在哪些地方运营最为繁忙,哪些人最爱坐高铁,等等内容。这需要看懂材料二的图表,根据其中的数据与文字提示去归纳概括。比如,春节期间抢票人数最多的是北上广。

  (3)材料三给出12306APP购买厦门至北京高铁票流程图,按顺序将图上的内容表述出来即可。注意题干中给出的具体购票信息不要出错。根据题意及观察三幅图,可知第一步是要下载12306APP;第二步是在APP中选择出发和到达的城市,以及出行的时间,然后找到合适的车次。因王老师计划11月10日7:00早餐后出发,21:30前到达北京,图二中最合适的是G324次高铁。第三步是添加乘车人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提交订单,完成支付。表述时注意语句连贯、简洁。

  答案:

  (1)C

  (2)①中国高铁的优势:里程长,范围广;运力强大;成本低;②运营消费情况:春运期间,抢票人数最多的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速度最快的集中在人口较多的湖南、湖北、四川等;沿海发达城市的高铁营运繁忙,70/80后热衷高铁出行。

  (3)王老师,首先您下载12306APP,打开界面后,选择出发城市厦门,到达城市北京,选择出行日期11月10日(打勾只看高铁),然后在车次中选择适合您的G324次高铁,再填写您的身份证号等乘车人个人信息,最后提交订单,支付完成。

  【点评】从图表中筛选信息应注意:①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②注意图的细节。图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画中的字、图下的“注”等。③把握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这样,比较分析有关内容,就可准确回答问题。

  9.【分析】本题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认真阅读名著,结合积累作答。

  【解答】A朱德

  B毛泽东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必须对名著中的重要情节进行重点识记。

  10.【分析】《红星照耀中国》曾译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及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并根据采访梳理了长征的脉络,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的主要人物和情节。题目中诗句的意思是:“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这四句诗赞颂了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弄清了诗句的意思后,再从题目所给了两个备选人物身上去作品中寻找他们具有松柏坚贞不屈精神的具体表现来回答。

  答案:

  示例一:我选A,经历印证诗句:在红军长征时,彭德怀是打先锋的一军团司令员,他带领将士突破几万敌军的层层防线。无论战况多么艰险,英勇突破,最后胜利进入陕西。

  示例二:我选B,经历印证诗句:长征路上,无论路途多么遥远艰辛,红军始终保持英勇无畏,坚忍不拔,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本性。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时,志愿者军冒着生命危险,在枪林弹雨下攀爬铁索渡河;在缺少物资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穿过大草地,翻过大雪山。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三、写作(60分)

  11.【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标题只有一个字﹣﹣光,含义却非常丰富。“光”,不仅是一种自然属性的光亮,更是一种比喻的修辞,可以是信心,是理想,是真情,是宽容;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或是一个具体的物,只要他(它)能给你精神的力量都行。作文时,应理解其“喻意”,写出来,才会给人以更多的启迪。题目“光”应理解为某人或某物或某个场面,也就是说这些就像一道光一样照亮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心灵变得积极开朗,让自己重新生发出前行的勇气和力量来。“光”可以是一张温暖人心的旧照片,可以是启迪智慧的微笑,可以是父母温情含蓄的些许鼓励,更可以是师长们以身示范的行动榜样,等等。

  文体适合写记叙文。重点表现某人某物某场面对自己产生的积极影响。从生活中取材,力求以情动人写出真情实感。围绕“光”与自己之间的故事展开情节,重点突出这道光对自己产生的积极影响,应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文未则以议论或抒情升华主题,总结全文,并与文题或文首形成前后呼应,使全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解答】

  光

  又是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暖暖的阳光洒在地上,形成一片又一片斑驳的碎影,很美。

  不知为何,望着一片片光影,我会想起父亲,想起父亲那双温暖的大手,想起父亲那平静而慈祥的面容。爸爸,或许你就是我心中那一束爱的光芒。

  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晚上,空气极其沉闷。虽然外面飘起了毛毛细雨,却丝毫没有缓解这沉闷。已经是十一点多了,窗外一片漆黑,甚至连虫鸣声都听不见了。而我,仍然在一遍又一遍地背诵着枯燥的诗文。还有将近一周,学校一年一度的诵读比赛就要开始了。作为班级主力,我自然要竭尽全力,去获得比赛的胜利。

  “啪﹣﹣”书本滑落的声音,让我从睡意中清醒了几分,我下意识地抬头看了看表,不知不觉中,已经十二点了。本来就很困的我禁不住想睡觉了。我对一旁陪着我的爸爸说:“爸,已经十二点了,我先去睡觉行吗?”爸爸笑了笑,说道:“去睡吧,别累坏了身体。”“嗯。”我点了点头,立刻回到卧室,钻到被窝里,很快便进入了梦乡。

  “吱﹣﹣”一阵椅子摩擦地面的声音,将我从梦中惊醒。我揉了揉蒙眬的睡眼。为什么书房还亮着灯?这都大半夜了。带着疑惑,我披上衣服,悄悄地下床,向书房走去。

  当我看到书房里的情景时,瞬间呆住了。父亲正坐在电脑桌前,帮我整理搜集可能会用到的资料!他的双眼紧紧地盯着电脑屏幕,眼睛已布满了血丝。他的那只大手紧紧地握着笔,一丝不苟地写着。他写得很慢,很认真,每个字都凝结了他深深的爱意。淡淡的灯光洒下来,洒在他沧桑的脸庞上,洒在他浓密黑发中星星点点的白发上。看得出他已累极。本来正值壮年的他,又在外打拼,又为我操心这样的小事!

  难得有时间,仔细地看看父亲。沉默而坚强的他,挡不住时光的洪流,不再年轻了。但此时坐在桌前的他,浑身散发着温暖的光晕,让我感动至极。

  那淡淡的灯光,已不再是普通的灯光。父亲那束爱的光芒汇聚在灯光之中,照射在我心灵的土地上,使我内心的种子开花结果。

  五天后,我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父亲这几天来的努力,帮助我走向了成功。站在领奖台上,我心里暖暖的。

  时光匆匆,转眼间,三年已经过去。如今越来越多的白发悄然爬上了父亲的双鬓,皱纹也在他脸庞上增多。虽然工作繁忙,爸爸不能经常陪我了,但是,他仍尽量抽出一些时间,和我谈天说地。

  我的内心也越来越坚定了,父爱的光芒会永恒照耀我。

  【点评】“我”的成果浸透着“爸爸”的汗水。小作者把爸爸比作一束光,直观形象,感人至深。细节描写很成功,深夜里爸爸还在修改资料,看到爸爸的白发,“我”联想爸爸的辛劳。文章夹叙夹议,运用多种表达方法,比较成功。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