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语文课件 > 试卷例题 > 兴宁一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中段考试题

兴宁一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中段考试题

2021-03-23 15:21:40 浏览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下面是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兴宁一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中段考试题。
 

兴宁一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中段考试题

  一、基础(24分)

  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孔子在《为政》篇辩证地论述学习和思考关系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4)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孔子在《子罕》篇中提出,要坚守自己的志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6)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8)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声》)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每空1分)

  (1)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yùn niàng ( ) 

  (2)铁如意,指挥tì tǎng ( ),一座皆惊呢﹏﹏。

  (3)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duō duō bī rén( )。

  (4)我的回答已经让她xǐ chū wàng wài(      )了。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学毕业典礼那天,我们班的女同学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

  B.中午时分,高温难耐,步行街上都没看到几个人,真是人迹罕至。

  C.这一天,图书馆门前人声鼎沸,挤满了许多前来参加签售会的读者。

  D.学习知识要刻苦钻研,深入领会,不能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千百年来,先贤哲人给我们留下了辉煌灿烂的许多文化遗产。(将“许多”移至“辉煌灿烂”前)

  B.通过学校举行的“世界环境日”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习了环保知识、了解了环保意义、增强了环保意识。(删去“通过”)

  C.广泛阅读文学名著,仔细观察多彩生活,适时记录生活点滴,是增强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在“增强”后加“学生”)

  D.在这次考试中,他之所以能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是因为平时勤奋刻苦学习造成的。(删去“造成的”)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4分,每题2分)

  大自然是富饶、美丽、慷慨的,它给予人类取之不尽的食物,饮之不尽的清泉,呼吸不完的清新空气;自然又是多情可爱的,它所拥有的山川草木,风花雪月、蓝天、黑土、大漠、绿洲,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风格各异的人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伟大!本班“感受大自然”综合学习活动正在进行,请你参与。

  (1)走近经典,填写季节。请根据下面诗句写景的特点,猜描写的季节。(2分)

  ①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

  ②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

  ③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

  ④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

  (2)拥抱自然,书写感受--你最喜欢哪个季节?请用一句话表达你独特的感受。(2分)

  二、阅读(46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3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2)吾日三省吾身( )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阐明了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阐明了为人的态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阐明了学习的乐趣。

  B.“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句强调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

  C.孔子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强调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宜燔①。”竞斗而讼②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③。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注释:①燔:(fán)烤 ② 讼:分辨是非曲直。 ③烹燔半焉:一半煮,一半烤。

  9.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竞斗而讼于社伯/于我如浮云

  B.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人不知而不愠

  C.获则烹/学而不思则罔

  D.烹燔半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0.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3分)

  昔 人 有 睹 雁 翔 者 将 援 弓 射 之 曰 获 则 烹。

  11. 本文涉及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10分)

  散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开门见山地交代了本文的主要事件、地点、人物,简洁明了。

  B.第③段既照应第②段开头“身体不好”,又体现了“我”对母亲真挚的爱。

  C.第④段和第⑦段描写田野的春色,主要是为了展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D. 第⑤段通过儿子天真、充满童趣的话语展现了一家人散步时的和乐、幸福。

  13.下列对句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些词语表现了“我”和妻子照顾一家老小时的小心、稳重。

  B.“整个世界”的含义是:母亲给“我”以生命,儿子是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这就是整个世界。

  C.“世界”一词大词小用,写出了中年人肩负的责任之重大。

  D.这句话在结构上只是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

  14.一家人散步时产生了分歧,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17分)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⑪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⑫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⑬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⑭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⑮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

  ⑯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⑰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15.在⑤、⑨、⑬三段中,作者一共写了母亲的“讪然”三次,这三次描写各体现了母亲怎样的心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4分)

                                            

                                           

                                             

  16.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4分)

                                             

                                             

  17.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语句。(4分)

  ①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②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18.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有什么好处?(5分)

                                 

                                     

                                             

  三、作文(50分)

  19.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有许多值得我们珍惜、回忆的点滴,也许是一些人,也许是一些事,这些人和事或给我们带来感动和教诲,或给我们増添自信和勇气。这些点滴就是散落在我们生命里的碎片,时不时发出金灿灿的光芒,给我们的人生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请以“拾起生命里的碎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四、附加题:名著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一)小明为七年级新生做《朝花夕拾》的荐读演讲。下面是演讲稿的片段,请按要求填空。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在书中,有描述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 ① ;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 ② ;也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 ③ 。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理性的批判,令人回味无穷。

  20.将下面篇目的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3分)

  A.《狗·猫·鼠》  B.《琐记》  C.《二十四孝图》  D.《五猖会》

  E.《无常》  F.《阿长与<山海经>》  G.《父亲的病》  H.《范爱农》

  I.《藤野先生》 J.《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①    ②    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句子写出《朝花夕拾》中的相应人物。(3分)

  21.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她”是 。

  22.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是 。

  23.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

  “他”是 。

  (三)下面是摘录《朝花夕拾》中的几个片段,请根据内容写出相关文章的篇名。

  ①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②至于我们——我相信:我和许多人——所最愿意看的,却在活无常。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24.①的篇名 ;②的篇名 。(2分)

  25.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小主人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请你从《朝花夕拾》篇目中选择你熟悉的一篇,简述你的阅读心得。(2分)

  兴宁一中七年级第一学期中段考试语文试题答案(2020.11)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随君直到夜郎西;(3)海日生残夜;(4)断肠人在天涯;(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6)落花时节又逢君;(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8)一夜征人尽望乡。

  2.(4分)(1)酝酿 (2)倜傥 (3)咄咄逼人 (4)喜出望外

  3.(3分)B 人迹罕至: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4.(3分)C 搭配不当,“增强”改为“提高”。

  5.(1)春 冬 夏 秋 (2)略 (符合题意即可)

  6.(1)同“悦”,愉快 (2)名作状,每天 (3)诚信

  7.(1)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得分点:“愠”:生气,发怒。“君子”:有才德的人)

  (2)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得分点:“善者”:优点,长处。“不善者”:缺点,短处 )

  8.A(应该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阐明了学习的乐趣,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阐明为人的态度。)

  9.C(C 连词,就。A.到/对,对于。B.“已而”固定搭配,译为“不久”/表转折,却。D.语气词,不译/ 于此,在其中)

  10. 昔人有睹雁翔者/ 将援弓射之/ 曰/ 获则烹。

  11. 三个人,(1分)都不正确,(1分)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1分)(答案不唯一,意思相近都可以)

  译文:从前,有个看到大雁飞翔的人,拿起弓箭打算把它射下来,说:“射下来后就煮着吃。”他的弟弟说:“应该烤着吃。”兄弟俩争吵不休,就一同到社伯那里去分辨是非曲直。社伯要他们将雁一分为二:一半煮,一半烤。等到他们再去找雁,雁已凌空高飞,无影无踪了。

  12.C(错在“主要是为了展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主要是为了烘托出作者一家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氛围)

  13.D(作用是深化了文章主题,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14.(意思相近即可酌情给分,共4分)

  (1)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主旨的需要,1分;(2)母亲决定走小路是对孩子的疼爱,1分;(3)我尊重母亲的决定是对老人的尊重,1分;(4)更好的表达了尊老爱幼的浓浓亲情,1分。

  15.(4分)

  (1)第⑤段和第⑨段(前两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和无奈心理,1分;(2)第⑬段(第三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牵挂,1分。(3)塑造了一个良善慈蔼、朴实无私、传统的母亲形象,2分。

  16.(4分)

  (1)内容上:描绘出农村母亲辛苦操劳、守望盼归的感人画面。(2分)

  (2)结构上:①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中心,表达对慈祥母亲的爱;(1分)②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叙写;紧扣题目“总与一缕炊烟”有关,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1分)

  17.(每小题2分,共4分)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混着香味的炊烟比作抒情的花朵,1分,该句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带给我们的温情,表现了我和妹妹下午放学回家时看到炊烟的欢快与激动,1分。或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和听觉互通,炊烟也有了声音,生动地写出了我们的欢快与激动。

  (答出比喻及其作用给2分,答出通感及作用也给2分。)

  ②灿亮,形容光亮耀眼,这里用作动词,有照耀闪亮之意(也可以答:使我们的眼睛发光、脸庞发亮),1分。用词生动鲜活,形象地写出了饥饿的我和妹妹,闻到炊烟里的香甜味道而精神振作、神采奕奕的欢乐情状,1分。(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将视觉、味觉、触觉互通,这样,炊烟也有了味道和温度,1分突出了作者当时那种温馨、愉悦之感。1分)

  18.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作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2分;有揭示内容和主题的作用,2分;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1分。

  19.作文评分要求:平均35分左右

  一类40-45分(占10%,45分的平均一本1人以上),二类35-39分(占40%);三类30-34分(占40%);四类30分以下(占10%左右,分数视情况而定,文字不达500字在30以下给分,文字不达400字在20分以下给分,文字不达300字在10分以下给分。)

  名著阅读(10分)

  20.①A、J  ②H、I ③D、E(每条横线写对一个给1分,共3分)

  21.阿长( 或:长妈妈 );22.藤野先生( 或:藤野严九郎 ) ;23.范爱农(一空1分,共3分)

  24.①《五猖会》;②《无常》(一空1分,共2分)

  25.示例一:阅读《阿长与<山海经>》,我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儿时保姆阿长的怀念,她虽然粗俗迷信,但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难题。示例二:阅读《藤野先生》,我赞赏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也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示例三:看完《五猖会》,我和鲁迅先生一样,心中有种淡淡的哀伤,难得一遇的赛会被父亲的不理解和专制搅得索然无味。真心希望家长们都能顺应儿童的天性,采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写出篇名1分,心得1分,共2分)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