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语文课件 > 试卷例题 > 安徽省六安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试卷

安徽省六安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试卷

2021-04-09 10:16:03 浏览量:

  竞争能让我们更加努力拼搏进步,不管结果如何,快乐的竞争才是最重要的。下面是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安徽省六安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试卷。
 

安徽省六安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试卷

  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成分共生的,呈现多种文化成分相融合的状态。中华文化更是如此,它其实是个大包容的概念。

  过去我们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但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考古新发现和学术界对中华文

  化起源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华文化并非只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文化已多少带有海洋文化的特征。或者至少可以认为,用内陆文化去描述长江文化是不全面的。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反映在文化思想方面,也呈现不同风格。《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在黄河流域;而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楚辞》,则产生在长江流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下游;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中游和下游。黄河和长江这两河两源文化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发展,哺育着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除了起源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儒、释、道三家并存,就是学术思想多元的体现。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此后一直是社会思想的主流,成为中华文化的大传统。但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华文化有着重要影响。他们后退一步,以“弱”态制衡“强”态,出发点和归宿都本诸自然,这与孔子、孟子思想有很大不同。如果说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所要面对和解决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那么,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则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为一体,以自然而然为旨归。除了儒、道两家的思想,佛教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也不能轻视。有一种说法叫“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说的是儒、释、道三家不是互相排斥、水火不容的,而是相互吸收、合作互补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又一个特点是不排外,这也体现了它的包容性。儒学对佛学的态度,说明中华文化的大传统是不排外的,对来自远方的思想能够雍容接纳。在民间,即使是

  偏远地区、比较闭塞的地区,那里的民众也不排外。他们对异风异俗能够取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与此相关联的是,中华文化不具有侵略性。中国历史上的汉朝,国力强盛,把王昭君送到北方塞外的边族,以结永好。唐朝是多元繁荣的盛世,又把一位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在最强大的时候,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关系,彰显中华文化与邻相处遵循的是以“和”为大道的思路。

  不仅中华文化,其实“中华”也是个大包容的概念。只要了解中国历史,就能体会到这种包容性,就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国。实际上,今天的世界同样是多元并存的世界,不可能有哪一个国家拥有一统全世界的能力。人类应该承认差别,保护与尊重多样性。在这方面,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显得弥足珍贵。人类的发展总归是存异求同的。

  (节选自《中华文化是个大包容概念》)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文化是多种成分共生的,多种文化成分相融合,因此,中华文化其实是个大包容的概念。

  B.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仅显示出不同的地域特征,而且在文化思想方面还显示不同的风格。

  C.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下游,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诞生在长江中游和下游。

  D.自古以来,哺育着中华民族的黄河和长江这两河两源文化虽各自发展,又呈相互交融的状态。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近年来,考古新发现和学术界对中华文化起源研究的深入,让我们改变了以前对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唯一源头的看法。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不排外、不具有侵略性等特点,儒、释、道三种文化在唐以后形成“三教合一”的局面,就集中体现了以上特点。

  C.“老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为一体,面对“强”时,道家以“弱”态制衡,出发点和归宿都本诸自然,以自然而然为旨归。

  D.偏远地区、比较闭塞地区的民众能够对异风异俗采取尊重和欣赏的态度,从侧面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影响之深。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黄河文化重在写实,《诗经》就是其写实主义的典范;长江文化则倾向浪漫,《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两种文化内涵不同,却都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B.儒家思想自汉代起就一直是我国社会思想的主流,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从释、道两家在两千多年间能与之并肩、获得发展的空间即可看出。

  C.汉朝、唐朝分别把王昭君和文成公主远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文化“和”的思想,以及它不具有侵略性的特点。

  D.只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就能体会到“中华”也是个大包容的概念;当今世界也是多元并存的,我们应该保护与尊重这种多元并存,因为人类发展终究是存异求同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李一笛

  刘强盛

  李一笛,原名李谟。幼年学笛于西域异人,开元年间凭一支竹笛闯荡长安教坊,技压西门追烟、柳如影、张野狐等高手,成为教坊首席乐师,声名直追李龟年、马仙期等大师,朋友赠匾“李一笛”。那年,他十九岁。

  李一笛成名后,长安显贵争相重金宴请。李一笛约法有三:境不佳不吹,客不雅不吹,一次只吹三曲。

  一日,李一笛因故宿于越州。寓居客栈的十位进士闻讯,醵资相请,会于镜湖水云阁,并约定各带一客捧场。

  那夜,云疏,月晕,风清,湖面如镜,澄波万顷,静影沉璧。

  李一笛身着一袭水纹银袍,立于水云阁中,举目环视:客人倒也俊朗雅致——只是东南角那褐衣老者佝偻席地,似一乞丐。他皱了皱眉头。

  轻云闭月,微风拂浪,波澜陡兴。

  李一笛轻启朱唇,吹出一曲《临江仙》,和风飒飒,氤氲齐开,暗香浮动,霓仙飘临。曲终,众宾客交相赞叹,褐衣老者却哈欠连连,昏昏欲睡。众宾客面有讥色。

  李一笛不语,略沉思,另起一曲,却是《诉衷情》。笛声呜咽,如泣如诉,潜蛟起舞,嫠妇欲哭。宾客沉浸其中,曲终良久,轰然叫绝。老者似被惊醒,微翻眼皮,竟又睡去。李一笛面有愠色,众宾客面带怒色。

  卢进士抱拳道:“孤独丈乃在下邻居,孤苦贫寒,卢某带他来,意在让其一饱耳福,想是老丈久居孤村僻壤,不懂丝竹之雅,望公子海涵,莫要扫了大家兴致。”众人揶揄不已,孤独丈似又被惊醒。憨憨一笑。

  李一笛又吹一曲《水调歌头》,一时愁云出岫,明月孤悬,烟波浩渺,潮打空城;忽而衰草离离,鹧鸪呜叫,杜鹃啼血,众宾客无不动容伤怀,唏嘘不已。

  孤独丈仅仅微笑而已。

  李一笛面有怒色,道:“老丈如此怠慢,莫不是轻薄李某,抑或是此道好手,不屑一顾?”

  孤独丈幽幽说道:“李公子认为老朽不会吹笛?”

  众宾客笑道:“疯了,疯了!”

  孤独丈徐徐说道:“请李公子试吹一曲《凉州词》,如何?”

  李一笛即吹《凉州词》。

  曲终,孤独丈静静说道:“公子吹得也还不错,只是曲中夹杂胡乐,莫非公子有龟兹朋友?”

  李一笛大骇,拱手而揖,道:“老丈真乃神人,晚辈吹笛二十载,竟未察觉曲中夹杂胡乐——家师确为龟兹人。”

  “而且你误将第十三叠吹成了《水调》。”孤独丈缓缓说道。

  李一笛再揖说:“晚辈愚笨,请老丈指正。”说罢,以素绢拭笛递与孤独丈。

  孤独丈并不接笛,只冷冷说道:“此笛只适合粗通者使用,请借公子腰间紫斑玉笛一用。”众人才见李一笛腰间悬一皮囊。李一笛红着脸取出一笛,晶莹透紫,乃西域罕见的紫斑玉竹制成,即李一笛成名之笛。

  孤独丈摩挲笛身赞道:“好笛!可惜吹到‘入破’必定破裂,公子不会吝惜吧!”

  李一笛说:“不敢。”

  笛声起,还是一曲《凉州词》,却倍觉激越悲凉。黄沙滚滚,铁马嘶嘶,秋风萧萧,月影幢幢,声入云霄,满座震栗,李一笛蹙眉不敢动弹。吹至第十三叠,孤独丈一一指出李一笛适才的谬误,李一笛垂首,一脸肃然。忽见孤独丈指法一变,如急雨敲窗,疾风折草,银瓶乍迸,水浆泠泠,铁骑突出,杀声隐隐,已到“入破”。只听得“叭”的一声,竹笛果然爆裂。李一笛凝神,众人一时竟呆了。孤独丈从怀中掏出另一支紫斑竹笛接着吹,曲调又与先前不同:雄浑处似惊涛拍岸,细微处如春蚕嚼叶;辽远处似野马驰原,近切处如山泉低语;高急处似雏凤婉啼,低回处如游龙戏水。曲终,李一笛拜服于地,众宾客神情恍惚,待清醒过来,孤独丈已飘然而去。

  次日一早,李一笛与众人前去拜访孤独丈。人去屋空,灶灰尚温,桌上横放一紫斑玉笛、一曲谱,笛上新刻四小字:“艺无止境。”李一笛恭敬收取竹笛、曲谱,连夜回到长安,将“李一笛”匾劈为两半。

  江湖从此无“李一笛”。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传记笔法开篇,先介绍了主人公的从艺经历,接着又用几位名家衬托其技艺高超,揭示了“李一笛”大名的由来。

  B.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别致,欲扬先抑。褐衣老者像一位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前半篇他怪异的表现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C.小说的语言洗练、清雅,尤其是大量整齐优美的四字词语,极富文学意蕴,营造了诗一样的意境,可见作者笔力精湛。

  D.李一笛见识了孤独丈的高超技艺后,一怒之下把牌匾劈为两半,从此他深知“人外有人”,再也不敢在江湖上炫耀了。

  5. 小说在刻画孤独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6. 本文的音乐描写极富特色,作者是怎样进行音乐描写的?请结合作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9小题,34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7~11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7. 下列文言知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用心一也”中“用”的释义为“因为”。

  B.“是故圣益圣”中两个“圣”均为活用,前一个活用为名词,后一个用作动词。

  C.“下饮黄泉”中“黄泉”为古今异义词,古义为“地下的泉水”。

  D.“小学而大遗”中“小学”为古今异义词,古义为“小的方面学习”。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蟹六跪而二螯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9. 下列文言句式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被动句)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10.下列文言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跬步:古代“跬”义为“半步”;“步”古义为“脚跨一次”,常喻指极近的距离。

  B.爪牙:古代本指鸟兽的爪子和牙齿,也指精干的护卫,古今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

  C.句读:阅读文言文的方式,俗称“断句”,文言文句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

  D.师说:“说”是一种通过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来说明道理的文体。

  11.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清末以来, “士大夫”也渐渐变成了一个历史名词。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文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析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B.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C.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D.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学土,最早是指在学校读书的人。“龙图阁直学士”指欧阳修曾在龙图阁读书学习。

  B.四夷,是古代华夏民族对中原周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合称。

  C.左迁,降低官职,犹“下迁”。汉以右为尊以左为贱,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

  D.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织物,“帛”指丝织品。后也以布衣称没做官的平民。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欧阳修为人正直,伸张正义。欧阳修替范仲淹鸣不平,写信指责司谏高若讷,高若讷把此信上交朝廷,欧阳修被贬官。

  B.欧阳修论事切直,深得器重。适逢保州有兵变,欧阳修出发之际告别皇帝,皇帝勉励他可以随时越职给自已进言。

  C.欧阳修文章出众,折服人心。欧阳修的文章成就远远超过一般人,所以天下的读书人都一致像对待老师那样敬重他。

  D.欧阳修待友忠诚,乐于助人。欧阳修在世时就尽力帮助推荐朋友,去世后仍让自己的亲人保护周济朋友的家人。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2)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7题。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二)①

  杜甫

  秦州城北寺,胜迹隗嚣宫。

  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

  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

  清渭②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注】①公元759年秋,杜甫举家迁往秦州。诗人来到秦州城北的崇宁寺,写下本诗。传说这里曾是汉代割据一方的隗嚣的旧宫。②渭,指流经秦州的渭水。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点明城北寺的位置与历史,令人想象昔日的繁华,为下文描写作铺垫。

  B.诗人看到山寺破败,旧宫萧条,苔藓和丹青的点缀却为之增添了一丝亮色。

  C.颈联描写月光使露珠更晶莹,云随风飘动,侧面烘托寺院周围的凄清环境。

  D.本诗登临怀古、以古寄情、触景伤时,而《登高》则登临远眺、悲秋伤己。

  17.请从内容和情感两个方面对诗歌尾联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劝学》中告诉我们只有广泛学习并且每天深刻反省自己的不足才能尽善尽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释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都会有疑惑,进而强调了从师的必要性。

  (3)李清照《声声慢》中,词人用傍晚时分,雨打树叶来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人工智能是20世纪以来最为深刻、最有影响的技术革命。阿尔法狗与人类对弈时,用到了策略网络来选择下一步棋的走法。这象征着计算机技术已进入人工智能的新信息技术时代,其特征是大数据、大计算、大决策三位一体。人工智能的智慧正在接近人类。2010年左右,超级运算技术的广泛应用,大数据时代到来, ,新式算法的横空出世,人工智能领城的跨越式发展让人应接不暇,甚至有些始料不及。

  当前的人工智能虽然还不具备自我升级、自主创造的能力,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未来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无视人工智能的作用和功能,这意味着,新一轮的创新运动必被强势 ,人们可能面对新的冲击和挑战 。

  人工智能对于国家治理来说是把双刃剑。人工智能的早期发展,需要国家在治理上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强力的支持,而当技术蓄势待发并逐渐成熟且准备在人类社会应用时,治理主体的缺失、治理能力的强弱就可能导致生产秩序混乱、权责不清、道德忧虑等。如何建立人工智能时代精准治理的原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难题。

  在当下,人类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对于人工智能,( )未雨绸缪, ,总是对的。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宣告 刺激 不知所措 防微杜渐

  B.公布 激发 莫衷一是 防微杜渐

  C.宣告 激发 不知所措 防患未然

  D.公布 刺激 莫衷一是 防患未然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当技术逐渐成熟并蓄势待发且准备在人类社会应用时,治理主体的缺失、治理能力的低弱就可能导致生产秩序混乱、权责不清、道德忧虑等后果。

  B.当技术逐渐成熟并蓄势待发且准备在人类社会应用时,治理主体的缺失、治理能力的强弱就可能导致生产秩序混乱、权责不清、道德忧虑等后果。

  C.当技术蓄势待发并逐渐成熟且准备在人类社会应用时,治理主体的缺失、治理能力的低弱就可能导致生产秩序混乱、权责不清、道德忧虑等。

  D.当技术蓄势待发并逐渐成熟且准备在人类社会应用时,治理主体的缺失、治理能力的强弱就可能导致生产秩序混乱、权责不清、道德忧虑等后果。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要低估它的风险与威胁、也不要高估它的能力和发展。

  B.不要低估它的风险和发展,也不要高估它的能力与威胁。

  C.不要低估它的能力和威胁,也不要高估它的风险与发展。

  D.不要低估它的能力和发展,也不要高估它的风险与威胁。

  22.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

  D.情人眼里出西施

  23.下面是某同学根据心理学家研究的记忆规律改编的框架图,请把这个框架图转换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问题。

  作为刚步入高一的你,要“如何为自己画像”?请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地域特征”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是“文化特征”,原文第二段为“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文化已多少带有海洋文化的特征”。)

  2.B (原文第三段为“说的是儒、释、道三家不是互相排斥、水火不容的,而是相互吸收、合作互补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包容性”。)

  3.A (“内涵不同”错,两种文化表现出的不同是在文化思想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原文第二段为“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反映在文化思想方面,也呈现不同风格”。)

  4. D

  5. ①洒脱,不拘小节。不同于其他客人的俊朗雅致,孤独丈身穿褐衣,伛偻席地,似一乞丐,昏昏欲睡。②技艺高超。他能听出李一笛笛声中的不足,并最终以一曲《凉州词》征服了所有听众。③惜才,教导有方。他在李一笛最自得的时刻展现才艺,送他玉笛、曲谱,并刻“艺无止境”四字,点醒教育了李一笛。(若答“其貌不扬”“深藏不露”“有城府”等可以酌情给分,意思对即可)

  6. ①运用通感手法(或以形摹声),通过视觉形象描摹听觉形象。如李一笛吹《水调歌头》时“愁云出岫,明月孤悬,烟波浩渺,潮打空城”,让读者在画面中感知笛子的声音特点。②运用比喻(或以声摹声)。如“雄浑处似惊涛拍岸,细微处如春蚕嚼叶;辽远处似野马驰原,近切处如山泉低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孤独丈笛音的高妙。③通过听众的反应进行侧面描写。如《诉衷情》吹罢,“宾客沉浸其中,曲终良久,轰然叫绝”,侧面写出音乐的魅力。④化用前人名句摹写音乐。如“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惊涛拍岸”,“笛声呜咽,如泣如诉,潜蛟起舞,嫠妇欲哭”,就是化用苏轼《赤壁赋》中的句子。(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7.B “是故圣益圣”中两个“圣”,前一个活用为名词,后一个是形容词。

  8.D 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并列。A项,第一个“焉”,兼词,相当于“于此”;第二个“焉”, 句末语气词。B项,第一个“其”,代词,那些;第二个“其”,副词,加强语气。C项,第一个“乎”,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 “比”;第二个“乎”,句末语气词。

  9.C 状语后置句,“耻于师学”。

  10.A “步”古义为“两脚各跨一次”。

  11.C 对“士大夫”的解说错误。“士大夫”不仅指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还指官吏。

  12.C

  13.A文中学士是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

  14.D“欧阳修在世时就尽力帮助推荐朋友,欧阳修去世后仍让自己的亲人保护周济朋友的家人”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可知,应为朋友在世时欧阳修推荐帮助他们,朋友去世后欧阳修就尽力保护周济他们的家人,而不是欧阳修在世或去世。

  15.(1)我过去的举动,难道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吗?同您一起降职而不同您一起升迁是应该的。(2)欧阳修奖励引荐后辈,唯恐有没顾及到的,经他赏识的人都成了名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昔者”,过去;“岂”,难道;“其”您,“退”,降职。(2)“后进”,后辈;“率”,都;“闻人”,名人。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后来考中了进士,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范仲淹出使陕西,举荐欧阳修做掌书记,欧阳修笑着推辞说:“以前的举动,难道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吗?可以一同被贬,但不可以一同升迁。”过了很久,欧阳修复任为馆阁校勘,以后又改任为集贤校理。庆历三年,兼掌谏院。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因此又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罢去,欧阳修慨然上疏说:“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四人,天下人都知晓他们有治国的贤能,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之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份啊。现在这四个人一旦被罢除,而让在朝奸邪之徒弹冠相庆,四邻蛮夷之敌振臂喝彩,臣下我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从此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修,并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为知制诰、滁州知州。欧阳修的文章,才华横溢,朴实流畅,不繁冗不省略恰到好处。在议论上,简单而明了,实际而通情,善于联系事物分析不同问题,阐明深刻的道理,驳斥其错误,给人以很强的说服力。他的超然洒脱,文情奔放的风格,别人是无法赶上的,所以天下人一致效法尊崇他。提携后进者,唯恐不及,得到他赏识、举荐的人,大多成为天下的名士。曾巩、王安石、苏洵以及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原来都寂然无声,不为人所知晓,欧阳修就广为揄扬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名闻于世。欧阳修对朋友非常忠实,朋友在世时就推荐帮助他们,朋友去世后就尽力保护周济他们的家庭。

  16.B 诗歌颔联中,长满苔藓,表明山门之古;丹青之色,是因野殿荒芜才体现出来的。诗中苔藓和丹青并不能产生点缀崇宁寺的效果。

  17.①内容上,尾联描写了清澈的渭水无情到了极点,在诗人愁苦之时独自向东流去。(3分)②情感上,表达了诗人昔盛今衰的感慨,漂泊异乡的伤感,对故乡的怀念。(3分)

  18.(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9.C①宣告:公开正式告诉(大家)。公布:(法律、命令、文告、通知事项等)公开发布,使大家知道。根据语境可知,应选用“宣告”。②激发:刺激使奋发。刺激:推动事物,使起积极的变化。根据语境可知,应选用“激发”。③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根据语境可知,应选用“不知所措”。④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防微杜渐: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根据语境可知,应选用“防患未然”。

  20.A画线句子有三处错误:一是“蓄势待发”与“逐渐成熟”逻辑错误,应先“逐渐成熟”再“蓄势待发”二是“强弱”与“导致……”使句子存在两面对一面的问题,应把“强弱”改为“低弱”;三是“导致……”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后果”。

  21.D结合语段内容及选项内容来看,此处填写的句子是对人工智能发展的两方面的认识————能力不可限量,风险整体可控。结合后句的“未雨绸缪”可知,所填句子的内容在语意上应先谈优势再谈挑战。

  22.A运用的是比喻手法。B项,用“尧”“舜”这两个人物指代人群中的优秀人物。C项,“干戈”和“玉帛”分别以战争武器和表示友好的事物指代战争和和平。D项,以“西施”这一人物指代美女。

  23.(示例)输入的信息经过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人的短时记忆;但如果不及时复习,这些记住了的东西就会被遗忘;而经过及时复习,这些短时记忆就会成为长时记忆。

  23.作文:

  审题

  1.真实情境。命题人设置的真实情境是,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问题。这四个问题,限定了考生思考的方向;这一情境看似抽象,但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经历过。个人的成长、蜕变,尤其思想上的成熟、价值观的养成都离不开社会上的“镜子”——榜样的力量。每一次的寻找、发现及感官上的冲击都会左右自己的“自画像”。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限定考生要主动寻找“镜子”,审慎思考四个关键问题,如此才能精心画好“自画像”。

  2.典型任务。“作为刚步入高一的你”,限定了考生的身份;“如何为自己画像”,限定了考生的任务,考生可将其具体为写作情境中的某个问题;“请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限定了所绘制的“自画像”要基于考生独有的感悟和思考。

  3.立意角度。“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事实上“镜子”有千万种,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镜子,如此绘制出的“自画像”就会不同;四个重要问题角度不同,考生在绘制“自画像”时的侧重点也会不一样。种类不一样,角度不一样,自画像就会不一样。只要考生立足点正确,价值观正确,能言之有物,“画”之形象即可。

  4.选材论证。因为可以寻找不同的“镜子”来为自己画像,也可以在思考问题时选择不同的角度为自己画像,所以每个考生所描绘出的就会是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自画像”。将所有画像齐聚一起,会看到百花齐放、各领风骚的场景,展示出考生自由飞翔、自由创作的风采。

  解题

  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是2020年全国卷Ⅲ作文题的一个变式,两道题目情境部分基本相同,但任务设置有变化,写作身份由“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的毕业生改为“刚步入高一”的新生,主题由“如何为自己画好像”改为“如何为自己画像”,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降低了写作难度。任务指向价值观考查,引导考生在个人成长问题上进行思考,最终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材料中的“镜子”有象喻作用,可喻指诸如英雄一类的人物或者有时代意义的大事件。“寻找”一词,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强调考生要积极主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绘制一幅满意的“自画像”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有失败、有痛苦、有矛盾,但在成长的路上,四个重要问题一直伴随考生,帮助其随时调整方向,最终成长成熟起来,完成作品。

  文章要求以“高一学生”的身份来谈,这个阶段恰恰是人格完善的最佳阶段,所以考生既是在写作,也是在经历一个品鉴社会人物(事件)、感受责任担当、涵养高尚情操、健全完美人格的过程。本题的命题思路鲜明体现了中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核四翼”。

  参考立意

  1.“镜”中英雄,我之风貌。

  2.看时代之“镜”,画韶华之“我”。

  3.寻社会之“镜”,绘青春之“我”。

  4.照英雄之“镜”,展“我”之风华。

  5.鉴世界之“镜”,现独立之姿。

  偏题立意:

  1.“网红”播天下,“我”也趁年华。(价值取向有问题,只看到表面的浮华)

  2.社会“扶不扶”,敢问英雄?(针对社会事件,分析社会问题,与“自画像”无关,偏题)

  3.“我”的人生“我”做主。(忽略了“镜子”的作用,没能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生是小我的人生,立足点不高)

  4.社会太复杂,“我”就当个娃。(畏惧社会,拒绝成长,对社会上的正能量视而不见)

  例文:

  寻英雄之“镜”,绘青春之“我”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一千古名言时刻警醒世人,让我们养成照“镜子”的习惯。见贤思齐,反躬自省,为更好地描绘“自画像”添色增香,让不断成长的自己绽放青春。

  我寻找人生的望远镜。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的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当年临危受命,三十年如一日,隐姓埋名与同事们一起潜心研究,解决了我国核潜艇的“有无”问题,并且亲自潜入水下300米,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实验的第一人。“两弹元勋”邓稼先,隐姓埋名,呕心沥血支撑起中国核弹国防。20元的奖金,28年的坚守,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南仁东历时22年丹心研究,主导建设了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老科学家们就像人生中的一台台望远镜,让我们看到力克难关、矢志不渝的品质,更让我们懂得高瞻远瞩、献身祖国的伟大,我将以他们为镜,绘制我人生的未来画像。

  我寻找人生的显微镜。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被诺贝尔奖垂青的屠呦呦终其一生研究青蒿素,自青蒿素问世以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人民英雄”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从非典到埃博拉再到现在的新冠病毒,多年与病毒共舞,用科学与细心舞出最美的旋律!屠呦呦、陈薇等一代巾帼不让须眉的科学家们,她们在显微镜下用细节积累成果,造就不凡。

  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的过程中,我将以他们为镜,为靓丽的青春画上神奇的一笔!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的袁隆平,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一生专注于田畴。但愿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如今,新九零后袁隆平又要去沙漠种水稻了。邓稼先研制核武器的初心是保卫祖国安全,不受他国侵犯;袁隆平研制杂交水稻的初心是让中国人吃饱饭。我将追随他们的足迹,坚守初心、不忘使命,用热血描画大美青春。

  我追寻英雄的足迹,看到他们无一不是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骛;无一不是高瞻远瞩、坚守初心、细心严谨。他们是我人生的望远镜、平面镜、显微镜,让我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更让我的青春执着、坚定、一往无前,为祖国的科学事业积聚新一代的力量!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