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历史课件 > 高三 > 高三历史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试卷

高三历史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试卷

2021-07-21 08:49:25 浏览量:

高三历史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试卷


  第I卷(选择题 共7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7小题,每小题2分,共7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的历史被认为是“信史”,而夏朝的历史尚不具有“信史”的地位,主要是因为

  ( )

  A、夏朝城池的规模比较小 B、夏朝的铜器冶铸水平比较低

  C、没有确认的夏朝文字 D、不能确定夏朝都城的确切位置

  2、在战国时期显赫一时的法家后来衰败下去,主要是因为法家的理论 ( )

  A、不利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没有反映地主阶级的利益 D、不借鉴古代统治方式

  3、范缜反对佛教主要是因为 ( )

  A、佛教宣扬神学唯心主义 B、佛教压抑了人民的反抗意识

  C、佛教虚耗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D、佛教代表了士族的腐朽思想

  4、以下4幅地图中,正确地表现了安禄山叛军的进军方向的是 ( )

  5、册封回纥族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的唐朝皇帝是 (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6、北宋时期交子最先出现于 ( )

  A、四川地区 B、江浙地区 C、中原地区 D、闽粤地区

  7、以下对于明朝改用银两收税的评论,正确的是 ( )

  ①反映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客观上促进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

  ③实际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④导致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有人认为:鸦片战争“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对这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反映了对两次鸦片战争实质的思考 B、道出了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意图

  C、作者是站在西方殖民主义立场上的 D、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反对鸦片贸易

  9、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是 ( )

  A、天津 南京 九江 汉口 B、苏州 杭州 九江 汉口

  C、苏州 杭州 重庆 沙市 D、重庆 沙市 厦门 宁波

  10、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取得修筑铁路的特权始于 ( )

  A、《中法新约》的签订 B、《中俄密约》的签订

  C、法国在广西修筑铁路 D、德国占领胶州湾

  11、清朝末年,在渤海沿岸和珠江三角洲一带都占有租借地的国家有 ( )

  A、英国 B、法国 C、葡萄牙 D、日本

  12、有人称清朝1901~1905年的新政是“第二次洋务运动”,这是因为 ( )

  A、新政的措施仅仅涉及了军事问题 B、新政促进了清朝政治经济的现代化

  C、新政措施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 D、新政没有提出发展实业的措施

  13、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主要是因为 ( )

  A、同盟会创建共和国的使命已经完成 B、辛亥革命中许多立宪派人物混入同盟会

  C、“二次革命”后同盟会内部出现了分化 D、要仿效西方政党政治以维护民主共和

  14、清政府创办的兼外语教学和外国科技书籍翻译两种职能的机构是 ( )

  A、广学会 B、格致书院 C、京师同文馆 D、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15、以下关于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各方面依据的叙述,不够完全的是 ( )

  A、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B、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

  C、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军阀 D、中国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

  16、在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中遭到沉重打击的军阀是 ( )

  A、吴佩孚 B、孙传芳 C、张作霖 D、张宗昌

  17、在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中,各国在承认中国关税自主的同时,又都提出了“待遇不得有所差别”的规定,即对各国都要使用相同的税率,这表明 ( )

  A、 中国在关税自主的前提下对各国一视同仁

  B、 新约的目的在于协调各国在华利益的冲突

  C、 改订后的新约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翻版

  D、 中国实际上仍然不能自主决定关税税率

  18、以下事件发生于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已经占统治地位后的是 ( )

  A、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粉碎国民党第四次“围剿”

  C、“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D、土地革命总方针的提出

  19、百团大战的作战区域涉及到的抗日根据地不包括 ( )

  A、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B、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C、晋绥抗日根据地 D、陕甘宁边区

  20、毛泽东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时 ( )

  A、三大战役已经胜利结束 B、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

  C、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D、人民解放军开始渡江战役

  21、新中国建立之初,面临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 )

  ①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②统一全国财经和平衡财政收支

  ③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生产 ④实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

  A、②③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2、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的严重困难,党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的会议是 ( )

  A、中共八大 B、八大二次会议 C、七千人大会 D、八届十一中全会

  2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推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主要在于 ( )

  A、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 B、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

  C、加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D、促使农业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24、建国以后在外交政策和理论方面,由周恩来首先对外阐述的是 ( )

  ①新中国的建交原则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三个世界的理论

  25、15至16世纪欧洲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变化,与同一时期的中国相比,不同的是 ( )

  A、采用多田轮作制 B、垦荒以增加耕地数量

  C、引进新的作物品种 D、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26、詹姆士二世的统治被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推翻,主要是因为詹姆士二世 ( )

  A、对资产阶级反攻倒算 B、企图在英国恢复天主教

  C、对清教徒进行宗教迫害 D、擅自增收新税和解散议会

  27、下列事件中,对维也纳体系形成冲击的是 ( )

  ①法国“七月革命” ②意大利统一 ③西班牙革命 ④比利时独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8、巴黎公社起义在客观上体现了《共产党宣言》中 ( )

  A、 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的理论

  B、 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统治的理论

  C、 将一切生产资料集中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的理论

  D、 资本主义所有制已经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

  29、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各大国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 )

  A、工业资产阶级的推动和领导 B、欧美各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C、工业革命在各国的展开或完成 D、大国间的国际斗争日益激烈

  30、19世纪末期,促使亚洲和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相同因素有 ( )

  A、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日益严重 B、本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工人阶级开始参与政治斗争 D、宗教起了组织群众的作用

  31、历史学家们认为:“17世纪后期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提供了先决条件。”据此判断,启蒙运动在科学思想方面最重要的先驱者是 ( )

  A、达尔文 B、牛顿 C、拉瓦锡 D、法拉第

  32、苏俄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的规定直接要达到的目的包含 ( )

  A、加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C、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 D、借用资本家的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

  33、下列事件,不属于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是 ( )

  A、德国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B、法国和比利时军队入侵鲁尔

  C、德军进入莱茵非军事区 D、德国成为国际联盟常任理事国

  34、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召开的下列会议中,对战后国际格局影响最大的是 ( )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35、下列事件,表明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战略优势地位的是 ( )

  A、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B、古巴导弹危机

  C、中美联合公报发表 D、欧共体的成立

  36、20世纪50、60年代,凶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先后进行了改革的尝试,两国经济方面改革措施的相同点有 ( )

  A、力图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的结合 B、实行社会主义的自治制度

  C、将生产资料国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 D、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37、西方现代文学所表现出来的反传统和荒诞的特点主要是反映了 ( )

  ①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危机 ②西方精神生活的危机

  ③现代西方人内心的迷惘 ④对自由精神的背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二、材料解析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38、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先年人少田多,一亩之田,其值银不过数钱。今因人多价贵,一亩之值,竟至数两不等。即如京师近地,民舍市廛(房屋),日以增多,略无空隙。今岁不特田禾大收,即芝麻、棉花皆得收获,如此丰年,而米粟尚贵,皆由人多地少故耳。

  ——《清圣祖实录》卷256

  材料二 米谷为民生日用所必需,而迩年(近年)以来,日见腾贵,穷黎何以堪此!……夫商贩流通,贵则征(购买)贱,间或暂时翔涌,何至连岁递增,有长(涨)无落。

  ——《清圣祖实录》卷259

  材料三 盖户口多,则需谷亦多。虽数十年荒土,未尝不加垦辟,然至今日,而无可垦之荒多矣。

  ——《清经世文编》卷39

  材料四 首先,大一统的、长时期的和平安定环境,是清代人口飞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其次,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高产农作物的推广,使清代的粮食产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加之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就为清朝人口的大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再次,清朝所实行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的赋役政策,一方面刺激了人口的自然繁殖,同时也使百姓不再刻意隐匿户口,则是清代人口大发展的促进因素。

  ——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回答:

  ①分析清代人口问题对当时经济生活的影响,(4分)以及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影响(3分)

  ②清代人口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5分)

  39、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李鸿章说:“中国文物(文化)制度迥异外洋猎猎(野蛮)之俗,所以郅治(太平盛世)保国邦,固丕基(巩固宏大的基业)于勿坏者,固自有在。”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

  材料二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数,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三 盖康氏自幼深受孔学熏陶,先入为主。……其后旁览西书,虽多掇采,不过资以补充印证其所建造之孔学系统。非果舍已从人,欲逃儒(背弃儒家)以归于西学。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四 孔氏(孔子)主(主张)尊卑贵贱之阶级(等级,下同)制度,由天尊地卑而演为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妇卑,尊卑既严,贵贱遂别……。故二千年来,不能铲除阶级制度,……守孔教之义,故专制之威愈衍愈烈。苟非五洲大通(全球联系加强,西学的进入),恐再二千余年,吾人尚不克(能)享受宪法上平等自由之幸福。

  ——吴虞《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

  回答:依据以上材料分析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于“中学”和“西学”的认识。(9分)谈谈你对上述问题的看法。(3分)

  40、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西方跨国公司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自己设计的国际分工体系。西方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重点一直是原料生产部门,通过这种投资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原料和自然资源。近一二十年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制造业部门的投资有较快的增加,但投资大多是在本国生产成本较高,技术已不十分先进的产品或零部件。它们利用当地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来加工或装配工业产品,……把国内劳动密集型、耗材、耗能和污染严重的传统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在本国集中力量发展高精尖的新兴工业。

  ——黄素安等《重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

  材料二 发达国家贷款的高利率,使许多发展中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不平等的国际贸易使发展中国家受到巨大损失。……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制成品的价格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仅1980~1993年之间,发展中国家初级商品(不包括原油)的价格指数……下降幅度超过了45%。

  ——张顺洪等《英美新殖民主义》

  材料三 《发展中国家》企图改变日益恶化的贸易条件,方法是将原材料价格与发达国家出口的制造品价格联系起来。其次,他们想通过大宗国际基金来实行“缓冲储备金”制度,从而控制它们的主要出口品价格大幅度波动。一旦原料价格开始下降,即动用这笔基金购买足量的原料以维持其价格。最后,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改革者们建议通过勾销部分未偿清的债务、重订或延长其余债务的归还期限来解决第三世界负债过多的问题。

  ——L·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回答:

  ①在第三世界国家取得独立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在经济上继续维持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殖民利益的?(5分)

  ②分析新殖民主义与老殖民主义在经济剥削方面的本质上的相同之处?(2分)

  ③第三世界国家是如何反抗新殖民主义的经济侵略的?(5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3小题,第41题13分,第42题14分,第43题13分,共40分。

  41、依据地图和所学的知识,分析秦汉时期农牧业分界线向北推移的政治经济原因和自然条件。(9分)说明你对于农牧业分界线北移的利和弊的认识。(4分)

  图例:— —战国时农牧业分界线

  ……汉武帝时农牧业分界线

  42、日本右翼势力否认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他们认为:“在支那事变(指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支那战争是试图建设日满支(指日本和日本扶持傀儡在中国东北建立的伪满洲国政权与中国)一体的东亚新秩序的日本同与美英苏结盟的蒋介石之间的一场斗争”,试概括日本右翼分子的主要观点,(3分)结合有关史实加以批驳。(11分)

  43、分别说明19世纪前期、中期和后期法国与德意志的矛盾,分析各时期矛盾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13分)

  高三历史第二学期期中练习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4分)

  1、C 2、B 3、C 4、A 5、D 6、A 7、A 8、D 9、C 10、A

  11、A 12、C 13、D 14、C 15、D 16、A 17、D 18、B 19、D

  20、B 21、C 22、C 23、A 24、D 25、A 26、B 27、D 28、B

  29、C 30、A 31、B 32、D 33、C 34、C 35、B 36、A 37、B

  二、材料解析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38、①导致土地价格上涨,(1分)在丰收的年景粮食价格也居高不下,(1分)造成了人多地少的问题。(1分)土地的开垦也接近极限。(1分)在农业方面,土地的过度开垦和使用影响农业生产的进步,(1分)农民贫困,物价高涨,导致市场购买力低下,(1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变。(1分)

  ②清朝统一以后的长期和平环境。(1分)耕作技术的进步,粮食产量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人口的增加提供了物质基础。(2分)清朝实行的“摊丁入亩”也刺激了人口的增长。(2分)

  39、洋务派认为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制度远远比西方的优越,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实际上是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分)维新派认为中国的纲常礼教与西方无异,力图将中国的文化制度与西方的文化制度揉和起来。(3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完全否定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认为只有西方的文化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3分)

  评论:以上的变化表明近代历史上西方文化制度对中国影响的逐步深入,中国社会对于西方文化制度由抗拒排斥逐渐转向接受。上述的几种观点都不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3分)(学生的认识、评论只要言之有理均可以得分。)

  40、①通过投资把第三世界国家纳入发达国家设计的国际分工体系;(1分)控制第三世界国家的原料和自然资源;(1分)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和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工业;(1分)向发展中国家发放高息贷款;(1分)压低第三世界国家的初级产品价格,抬高发达国家的制成品价格。(1分)

  ②将第三世界国家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2分)

  ③建立“七十七国集团”,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2分)将原材料价格与制成品价格挂钩。一些原料出口国联合建立专门的国际组织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斗争。(1分)通过“缓冲储备金”控制出口产品价格的波动。(1分)争取勾销债务或延长债务的归还期限。(1分)

  三、问答题(41题13分,42题材4分,43题13分,共40分。)

  41、战国时,匈奴活动于河套地区,(1分)秦统一后,派蒙恬北击匈奴,占领河套地区,并在河套地区建城设县,迁徙内地人民到河套地区。(2分)西汉经过休养生息,国力强盛起来。(1分)汉武帝时,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通过三次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役,使匈奴不敢到大漠以南活动,汉朝的统治疆界向北延伸。(2分)在秦、汉政权统治下,有利于图中所标示的地区由游牧生产转向农耕生产。(1分)铁器的普遍使用和水利技术的进步也有利于农业区域的扩展。(1分)从地图还可以看出,由游牧转化为农耕的区域多距离河流较近,有一定的水资源条件。(1分)

  农业区域延伸的有利方面:有利于保护中原地区的安定;有利于巩固和开发边疆地区;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2分)

  不利方面:在游牧地区进行农耕活动,会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状况的恶化。(2分)

  42、主要观点:日本发动战争没有掠夺中国领土的意图和性质;日本的战争目的是建立东亚新秩序;日本是为了对抗蒋介石与美英苏结盟。(3分)

  批驳:第一,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已经将中国的东北变为殖民地。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又占领了中国的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2分)第二,所谓的“东亚新秩序”实质上是日本对中国的殖民统治。(1分)大肆掠夺沦陷区的工矿业,将沦陷区变为其工业原料的基地,以满足侵略战争的需要,并从中获得巨额利润。(1分)日本强占沦陷区大量的耕地,建立军事设施和分配给日本移民使用。(1分)日本在沦陷区大肆掠夺劳动力。(1分)掠夺中国的金融资源。(1分)征收苛捐杂税,加紧对人民的搜刮。(1分)建立殖民化教育体制,向青少年灌输奴化思想,以消磨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1分)第三,并不是蒋介石与美英苏结盟,而是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为了反对法西斯的侵略,与苏美英等国家共同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国人民在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后又驱逐了英美帝国主义在华势力。(2分)

  43、19世纪前期:德意志参与组织反法联军和反法同盟,拿破化一度征服了德意志地区。(1分)原因:欧洲封建君主势力为维护封建秩序干涉法国革命,欧洲列强争夺欧洲霸权。(2分)影响:拿破仑战争把法国大革命的精神传播到德意志地区,同时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2分)

  19世纪中期:拿破仑三世阻挠德意志的统一,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被迫割地赔款。(1分)原因:法国为了争夺欧洲霸权与德意志完成国家统一之间的矛盾。(1分)影响:德意志统一改变了欧洲国际关系的格局;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德法之间的矛盾。(2分)

  19世纪后期:法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矛盾的中心环节之一。(1分)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法国力图复仇,重建欧洲大陆霸主地位,德国要遏制法国东山再起。(2分)影响:影响了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分)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