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历史课件 > 高三 > 高三历史近代史练习试卷

高三历史近代史练习试卷

2021-07-21 08:54:16 浏览量:

 高三历史近代史练习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

  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2.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3.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4.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素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文学革命”

  5.20世纪初,北大某教授撰文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作者意在(  )

  A.振作少年精神 B.发动文学改良 C.推动文学革命 D.反对愚昧与专制

  6. 《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

  A.倡导民主科学 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 C.反对愚昧迷信 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

  7.有学者谓,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在民国八九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若干种书籍一经印行,而全国的风气,为之幡然一变。从此以后,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知道专讲肤浅的记诵,混饭吃的技术,不足以语于学术,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这反映了(  )

  A.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的中心 B.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

  C.大学成为近代报刊萌蘖的母体 D.技术进步催生文化新模式的出现

  8.“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竟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9.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10.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

  A.《时务报》 B.《新青年》 C.《民报》 D.《申报》

  11.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12.近代有学者认为,“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这一言论意在(  )

  A.推广民间俚语 B.提倡文言文复兴

  C.否定外来文化 D.抵制白话文运动

  13.有学者认为:“在康德那个时代,启蒙意味着一种觉醒,从自然王国中发现真理,用真理取代宗教迷信;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启蒙意味着一种背叛,要求砸碎几千年以来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纲常礼教的枷锁。”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A.欧洲启蒙运动源于对宗教神权的“觉醒”

  B.新文化运动旨在“背叛”封建纲常礼教

  C.启蒙思想家因“觉醒”与“背叛”的矛盾而求索

  D.思想启蒙的历史蕴涵着“觉醒”与“背叛”的变奏

  14.《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5.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代进口火柴(万罗)新厂数厂均资本额(万元)

  19142383.58104.92

  19152097.3493.30

  19162062.0741.42

  19171559.4385.47

  19181334.0830.66

  1920848.43239.67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16.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  )

  A.抨击尊孔复古 B.抨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生主义

  17.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8.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19.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

  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20.“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1.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22.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图4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注:1922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

  图4

  A.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23.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陈独秀则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

  A.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 B.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

  C.都深刻了解西方文明 D.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

  24.表1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

  表1

  年份1912191319141915

  工厂数(家)4646122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25.图2为某国1919年对华进出口贸易分区示意图,该国是(  )

  图2

  A.日本 B.德国 C.苏俄 D.法国

  26.图3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

  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图3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27.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28.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这一场景最可能发生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29.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30.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

  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 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 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

  二、(2013•全国Ⅱ卷高考•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7分)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